top of page
筆記本
數位學習 忘齡學老

《學老誌》2025年6月號 編輯序言

​​

在第四期的《學老誌》中,我們介紹了和田秀樹醫師《幸齡人生七十開始》一書,其中提到再生醫療的研究和發展,iPS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有極大潛力可以讓器官重生並且重返年輕。如今在2025年日本關西世博會的展館中,日本科學家已經培養出直徑約1.5厘米、高2厘米的「活心臟模型」,這是由約一千萬個iPS細胞所組成,並且可以持續跳動兩週。

 

科學與再生醫學的突飛猛進,正在讓不可能變成可能。但儘管如此,和田秀樹醫師也指出,大腦原則上是不會製造新細胞的器官,因此iPS細胞將無法在大腦的神經中複製新生,即使可以複製,舊有腦內儲存的學習經驗與資訊,現有科學也無法進行移轉。換言之,即使器官可以複製,人類可以更加長壽,但大腦卻不易再生;而隨著高齡化與長壽化,失智仍將成為生活中最大的風險。

 

面對長壽化帶來失智風險的提升,唯有持續學習、持續用腦,才能延緩腦部的退化以及預防失智。面對科技與AI加速改變人類生活的現在,如能親近數位科技、學習AI,並應用於生活當中,不只能透過學習活用大腦,也將能讓銀髮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本期封面人物為90歲的日本科技奶奶若宮正子,由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楊培珊教授撰文,介紹若宮女士高齡學習電腦的故事,並帶給台灣中高齡者啟發。長期推廣科技應用的賴志銘理事長,也為文分享AI目前的廣泛功能,以及對於銀髮生活帶來的便利。而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邱文通營運長,基於新聞事件加上AI的寫作輔助,也發展出AI小說的創作,讓我們見證到應用AI的實例。

 

在科技和AI的議題之外,本期也有楊玉欣和吳奇軒關注病人與高齡者的權益;也有蕭人瑄、王莓渢、和廖智賢分享家屬和照顧者的經驗;以及USR團隊許育甄、施冰冰、和鍾佩芳的報導。最後要感謝本期所有作者的參與,也呼籲大家「數位學習要趁早、忘齡學老多用腦」。

曾敏傑

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主持人

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主任

©2023 學老誌|陪你一起學老的雜誌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