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黃昏資產Usr Ntpu7月8日讀畢需時 5 分鐘#08期文/吳奇軒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學生隨著科技快速進步,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手機助理到醫療診斷,從自動駕駛到語音翻譯,AI 正在重新定義人類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在全球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顯著的當下,它的應用不僅是科技革新的象徵,更承載著改善銀髮族與弱勢群體生活品質的巨大潛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年發布的《2020 年至 2070 年人口推估》報告指出,預測至2025年,臺灣每五人即有一人為65歲以上長者,正式將邁入到超高齡社會。在人口老化趨勢日益嚴峻的情境下,如何確保高齡者財產安全,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議題。尤其依據警政署網站資料顯示,2022 年臺灣65歲以上高齡者遭詐騙案件共計4,167 件,換算下來,平均每日即發生11.4 件詐騙案件;其中,比例最高的詐欺類型為假投資詐騙,詐騙集團或不肖商人藉由投資名義,誘使高齡者購買金融商品或投資標的,進而攫取巨額財產。有鑑於高齡人口比例快速攀升,而高齡者詐騙案件亦屢見不鮮,如何在現行法律制度下強化對高齡者財產法益之保護,實為當前法制與政策需積極回應的課題。 金融剝削的意涵與樣態於具體探討高齡金融剝削之前,應先就何謂金融剝削為闡釋,並就此概念之定義加以說明,以為後續分析之基礎。我國對於金融剝削一詞之定義,尚未以法律條文明定之,洪令家(2022)則參引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之定義,係指「扶養者或具有信賴關係之人為自己或他人利益非法、未經授權抑或是不當地使用高齡者的資源」。廣義上來說,金融剝削係屬成年虐待的一種經濟層面形式,受害者通常是高齡者或弱勢成年人。曾允君(2023)將這一概念定義為:「任何個人或團體,為了自身或他人的利益,透過非法或不當手段,使用、控制或扣留高齡者或弱勢成年人的財產、收入、經濟資源或信託基金。」因此,金融剝削的具體模式可能包含與高齡者或弱勢成年人之間存在信賴關係的個人或團體,利用詐欺、恐嚇或其他不當影響力手段,為了自身或他人的利益,非法獲取或使用受害者的財產、收入或信託基金。此外,剝削者還可能濫用授權書、信託或監護指定等法律工具,違反受託人責任,未經授權挪用、出售或轉讓受害者的財產。或另一種情況是,在明知或應知受害者無法同意的情形下,非法取得或使用其財產、收入或經濟資源。高齡金融剝削的定義與原因本文的討論將金融剝削的受害者具體限縮在高齡者族群,亦即「高齡者經濟虐待」(Elder Financial Abuse)。根據美國《高齡者保護法》(Elder Justice Act),將該現象定義為:「個人(包括照護者或受託人)透過詐欺或其他非法、未經授權或不當的行為,使用高齡者的資源以獲取金錢、個人利益、利潤或收入,或導致高齡者喪失合法取得、使用其資源、所有物或財產的權利。」高齡者容易成為金融剝削受害者之因素可歸因於三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首先,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與認知能力逐漸退化,使高齡者更易出現認知障礙,並增加對他人的依賴。其次,高齡者往往擁有一生累積的資產,這些資產吸引了不法分子的覬覦;同時,隨著退休制度的改革,退休金的管理與運用責任逐漸轉移到高齡者身上,這使他們迫切需要學會管理和投資資產。最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也使得高齡者成為金融剝削的受害風險不斷上升,案件發生的頻率亦有增無減。透過法律與政策改革加以防制高齡金融剝削之對策應從法制、金融及社福層面著手,三者由制度面至實務面,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或可打造出類似社會安全網之機制,防止不肖人士圖利於年長者,由以下分述之。高齡金融剝削的防制需從法律與政策層面進行全面強化。首先,應制定專門針對高齡者金融剝削的法律,例如借鑒美國《高齡者保護法》或澳洲的高齡財產保護政策,建立明確的法律架構,確保高齡者的財務安全。此外,王志誠(2023)也建議,應強化現行法規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例如賦予金融監督機關更強的調查權限,要求銀行對高齡者的金融交易實施更嚴格的審查機制,並設立專門處理高齡金融剝削的監管部門。司法程序的簡化也是關鍵一環。由於高齡受害者往往缺乏法律知識,且可能因健康或行動不便難以應對冗長的訴訟程序,應建立快速處理機制,例如設置專門的金融剝削案件法庭,或透過行政機關提供快速調解服務,以確保高齡者能夠迅速獲得法律救濟。強化金融機構責任義務加以防制金融機構作為高齡者管理財務資產的重要平台,應承擔更積極的保護義 務。杜怡靜(2022)即建議應制定強制性的金融教育計畫,針對高齡客戶提供定期的財務風險講座、詐騙防範培訓,並提供專屬的金融諮詢服務,以提升其防範意識;此外,銀行應建立高風險交易監測系統,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高齡者的交易模式,針對異常大額轉帳或頻繁取現行為進行即時警示,並要求額外身份驗證或家屬確認。為進一步防範高齡者遭受金融剝削,建議金融機構應與社會福利機構及執法單位建立通報機制,當發現可疑交易或高齡者遭受經濟虐待的跡象時,應立即向相關單位通報並進行必要的調查與干預。增進社會教育推廣加以防制除了法律與金融機構的措施外,社會層面的支持與教育亦不可或缺。政府與社福機構應透過社區活動、媒體宣導及線上學習平台等,積極推動高齡者財務防詐教育,提高高齡者對金融剝削的認識,並提供簡單易懂的應對指引;家庭亦應在防範高齡金融剝削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可推動家庭信託或共同管理帳戶等制度,讓家屬參與高齡者的財務決策,降低剝削風險。此外,社會福利機構也可設立專門的財務監督機制,提供專業財務顧問與法律援助,以協助高齡者進行安全的資產管理,確保其財產不受侵害。展望與建議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防制高齡金融剝削日益重要,這一問題涉及法律、金融監管及社會支持等多重層面,因此需要採取綜合性的應對策略。建議未來可從幾個關鍵方面加以強化,首先,政府應建立更具體的法律架構,譬如制定專門的高齡金融剝削防制法,並加重對加害人的刑事處罰及民事賠償責任,從而提升法律的威懾效果。其次,金融監管機制也應加強內部監控,採取更透明的交易審查制度,並設立針對高齡者的金融風險評估機制,以防範不當交易行為的發生。再者,司法與行政支援機制也可簡化相關案件的訴訟程序,設立專門處理的快速調解機制,確保受害者能夠迅速獲得法律救濟。最後,社會與教育支持仍不可忽視;政府、金融機構及社會福利組織應共同合作,推動社區財務教育計畫,並可提供高齡者專屬的法律與金融諮詢服務,以增強他們的財務自主權。只要整合各方的協力,高齡金融剝削的問題才能慢慢克服,而在這樣更完善的高齡財務保護機制下,才能有效降低金融剝削的風險,並保障高齡者的財產安全與尊嚴。✦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8期》完整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