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詐騙的事前預防與事後處理
- Usr Ntpu
- 1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文/凃芯瑜 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
人口結構的改變對社會各層面均會產生重大影響,而近年來我國社會隨著生育率逐年下滑,國發會於2023年針對高齡化議題之人口預測中,顯示我國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相關議題備受產、官、學等各界人士關注。而針對「高齡詐欺」的問題,根據警政署公告2023年1月至10月之統計通報,詐欺案件被害人年齡分布中,「60至64歲」以及「65歲以上」的兩個年齡層,在「與上年比較」的增減率欄位中,分別高居第一及第二名,顯見高齡詐騙被害人人數迅速增加,高齡者成為了詐騙犯罪分子的主要目標之一,而詐騙犯罪行為不僅對高齡者的財產造成損失,更會對其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因此,提升高齡者及其家屬的防詐警覺,時至今日已刻不容緩。

認識常見的高齡詐騙伎倆
高齡者較可能因有高額存款,更容易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獵物,且因健康憂慮、投資獲利的期望、人際孤獨感,以及對現代通訊技術和資訊的不熟悉等原因,容易落入詐騙集團的陷阱中。而在高齡詐騙的常見態樣中,如「假投資詐騙」、「感情詐騙」、「假檢警、銀行詐騙」,多透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

互相分享詐騙態樣 設定家人間密語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身處於危機四伏,充斥著詐騙的社會,如何避免自己成為詐騙集團口中的肥羊,首要任務就是認識詐騙態樣,充分認識詐騙集團手段,提升危機意識,才不容易受騙上當、誤入陷阱,致使辛苦一輩子累積的財富,白白捧手送人,悔不當初。因此,家庭成員可以透過在家庭社群群組分享新型態詐騙的新聞,使高齡者吸收新形態詐騙資訊,或透過瀏覽新聞和刑事局網頁查詢詐騙新態樣;與此同時,關心家中高齡者的身心及日常生活狀況,亦是防杜詐騙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AI發展快速,詐騙集團開始透過AI仿造他人聲音或深僞影像進行詐騙,單憑聲音或視訊仍不足以確定另一端究竟是何人,甚至可能因為相似的聲音和影像更容易誤信詐騙集團的話術,導致高齡者誤認為是親朋好友求助而受騙者,比比皆是。要如何確認對方身分避免詐騙,可以透過家人間的密語核實身分,高齡者可以與親友約定一個密語,在涉及金錢或緊急事件時透過該約定的密語,判斷電話的另一頭究竟是不是親友本人。
誤入陷阱怎麼辦 認識事後救濟程序
詐騙事件眾多,若不幸被騙應如何處理,以下提供幾種常見方法供讀者參考:
一、報警立案
驚覺自己遭受詐騙的被害人,應儘速向警方報案,於警局製作筆錄並取得「受理案件證明單」後,由警方協助啓動「圈存機制」,透過該機制,將詐騙帳戶列為「警示帳戶」,由警方聯絡銀行做緊急圈存,盡速將詐騙帳戶中的錢圈存,倘若該帳戶裡有圈存到錢,被害人便得取回受騙款項。
二、提起訴訟
一般詐騙案件中通常包含刑事及民事訴訟程序,刑事部分將由追訴犯罪的檢察官進行,民事求償部分,被害人若無法透過圈存機制取回受騙款項,亦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提起訴訟追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