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法春持續不凡的學老實踐
- Usr Ntpu
- 10月20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文/廖智賢 文字工作者

身為臺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的老師,辛法春長年關注生命教育與世代對話,她曾經歷深刻的家族照護經驗,成為投入「學老」行動最私密的動力;在她看來,學老不是單純學會怎麼變老,而是學會在退場的時候,仍保有尊嚴與力量;於此,她帶著長者和學生共同閱讀、談生死、寫回憶,甚至一起在食物森林裡埋下小小的種子,讓這些緩緩展開的對話,成為深刻的生命練習,並化作一場持續且不凡的行動。
學老,是時代給我們的提醒
辛法春首次意識到「學老」的重要性,其實來自一場與親密夥伴的長談。她回憶道:「最初是劉素芬老師起心動念,想舉辦一個關於老年與死亡關懷的活動,當時我們還沒有『學老』這個詞,而是使用像『生命反思』『價值重塑』這些比較心理學取向的名詞。」
辛法春補充說道,真正提出「學老」一詞的,是擁有長期照護經驗與生死學、哲學專業背景的王如雁老師,而這個簡潔卻深刻的詞彙,也逐漸成為推動長者教育與心靈成長的核心理念;「學老」不僅是學習如何變老,更是學會面對身體退化、心理轉折、關係疏離,以及最終生命課題的坦然凝視。
辛法春表示:「我們是國內第一個開辦學老工作坊的團隊。」課程涵蓋面向廣泛,從健康管理、身心變化、居住安排,到生離死別與親密關係的調適,特別針對臨終準備規劃了兩堂共12小時的深度探索課程。她強調:「這部分真的很難面對,也常被忽略,這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教導如何活得有尊嚴,如何送別摯愛,以及如何平靜準備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在學老的過程中,辛法春發現人們面對的不是單一課題,而是一場系統性的身心靈調整,「你會發現自己體力下滑、舞台消失;甚至當另一半突然離世,你還要學會獨處,甚至學會獨老。」
所以學老的難處在於,一方面得接受老化的現實,一方面又不能就此放棄自己。她語重心長地補充說,「像是我們有一位長輩,中午走在校門口突然跌倒,之後身體已經無法恢復成從前那樣了,但不能就此把自己封鎖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呀!」
學老,正是學習在這些矛盾之中找到平衡。
學老工作坊1.0 2020年8月在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劉素芬老師與辛法春老師的合作下,結合新北市社會局的資源,首度在臺北大學社工系的課堂上,邀請王如雁老師為學生和長輩,講述一個完整的學老系列;這些主題包括有覺察探求自我、健康老化、覺察安居住所、關係的覺察、生死兩相安、覺察──醫療自主等。這項創新除了開展「學老」系統化的討論之外,也開始在臺北大學校園中發展出眾多青銀共學的課程和方案,如今都已成為社科院高齡USR計畫的核心內涵。 |
三十年的照顧旅程,學會放手與自愛
談到學老的啟發,辛法春坦言,這份理念與她自身的成長背景和家庭經驗緊密相連。母親在六十多歲時離世,父親一個人走過漫長的晚年,三十多年裡,歷經再婚、家變與詐騙,甚至曾遠赴他鄉尋找新的生活重心。「我想,他其實很孤獨。即使能寫書、畫畫,甚至有許多應酬,他心裡還是有個空缺。因為沒有穩定的信仰,面對死亡時,更加害怕。」她娓娓道來,語氣中透著淡淡的不捨。
身為女兒,辛法春與丈夫幾乎一肩扛起照顧父親的責任。「那時我常在週末早上驚醒,心裡想著:今天是不是該帶爸爸去餐廳吃個好吃的?」語氣雖輕柔,卻掩不住其中的疲憊與堅韌。「那個年代還沒有長照2.0,我們只能靠教會志工來家裡陪伴,真的很早就開始練習怎麼照顧年邁的家人。」
這些親身經歷,讓她對學老有了更深刻、具體的理解,她看見許多高齡男性在面對脆弱時的壓抑與掙扎,也體會到子女在傳統孝道與現實生活之間的拉扯。她特別觀察到,台灣社會裡未婚女兒往往默默承擔沉重的照顧責任。「我們的學老成員中,有人乾脆辭掉教職,全心照顧年邁的父親;也有人堅持不請外傭,獨自扛起所有重擔。」
「有些女性朋友難免苦笑著說,女兒就是外勞。」這現象,在她心中敲響了一記警鐘。「我們這一代人,依舊活在傳統孝道的枷鎖中。不論父親年輕時如何,總覺得『不能不照顧他』。」這句話一語道破了許多照顧者心中那份難以言說的矛盾與壓力。
因此辛法春相信學老的核心信念之一,就是要學會愛自己,不盲目犧牲;到了她這一代之後,能夠開始練習怎麼獨立、怎麼剛強,怎麼在人生後半場,活出屬於自己的方式。學老,對她而言,從來不只是個抽象的理念;那是一場跨越三十年的真實照顧,是一條學會放手、也學會愛自己的路。
學老工作坊2.0 在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的支持之下,第二屆學老工作坊於2024年11月開辦,以六週升級版的六個主題,同樣邀請王如雁老師完成18小時的系列。六堂課主題分別為:生命的價值與潛能、關係改變的因應、健康老化的自我照顧、醫療我自主的省思、生死兩相安(一)為自己準備、以及生死兩相安(二)生命圓滿。在這次的工作坊中,王老師也特別強調「青銀共學」的價值,同時對於臺北大學校園中豐富多元的跨世代交流表示肯定。 |
從偶然到陪伴:橘子讀書會的起步

談起「橘子讀書會」的誕生,辛法春笑說,這完全是一場「無心插柳」。「一開始根本沒想到會變成一個讀書會,甚至延續這麼久的陪伴。」最初是在教會邀請下,她前往一處社區關懷據點協助設計課程,內容包含身體健康、心靈成長、美學講座,各種主題都嘗試著帶入,團體起初約十二人,有人身體硬朗,也有人罹患帕金森氏症,「但他們的學習熱情真的讓我很感動。」她回憶。
原本只是每週二晚上,她固定到據點和長輩「單純讀書」,翻開一本書,慢慢朗讀、慢慢討論。後來因擔心長輩夜間出門的安全,她決定把時間改到週五下午,卻苦於找不到適合的場地,恰好當時她參與校內高教深耕計畫,靈機一動,乾脆把讀書會帶進校園,和服務學習課程結合。2017年,十位長者和一群有心的學生在台北大學開始一對一陪伴,共同進行閱讀與生命對話,也就此孕育出「橘子讀書會」的雛形。
從那時起,讀書會逐漸發展出三大主軸:生命反思、老年價值重塑、記憶記錄。長輩學著用手機拍照、寫下生命故事,透過講座、展覽、影像工作坊,一點一滴記錄人生軌跡,辛法春甚至自掏腰包,邀請兩位專業導演指導拍攝短片。「每堂課講師費兩千元,我想:還算負擔得起,就自己出吧!」她笑著說。正是這份理念與熱情,讓橘子讀書會一步步茁壯。
從據點到校園:一段多年不輟的生命共學
有次,一位朋友向當時擔任臺北大學社科院院長的曾敏傑教授提到:「辛法春老師在帶長輩一起讀書、寫故事,還會辦影像工作坊,把這些生命經驗保存下來。」雖然兩人彼此原本分屬不同學院、平常少有交集,但因為這個契機,他們展開合作,正式把「橘子讀書會」結合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一起推動,共同經營至今。
如今,「橘子讀書會」已走過近十個年頭,最初的十二位長輩中,有人因病離世,有人因行動不便無法再參加,但也有更多新朋友不斷加入,這些參與者都成了她生命中的重要旅伴。
後來,讀書會更進一步走出校園與社區合作,到新北市三峽的成福國小舉辦「爺爺奶奶說故事」,邀請長者走進教室,和孩子們分享人生經驗與回憶。「很多人問我:這樣成員會不會有壓力?其實不會,因為這不是為了做什麼成果,而是出於彼此的關懷與連結。」她說,「就是從那個沒有場地的據點開始,把這些長輩帶進學校,然後一步一步地長出來。」
橘子讀書會與食物森林的生命共耕


如果說「橘子讀書會」是閱讀與陪伴的起點,那麼「食物森林」則是一場關於生命、土地與療癒的深度實驗。這片位於臺北大學校園一隅的自然農園,原本只是一個廢棄的池塘,但總務處為了支持青銀共學以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便結合辛法春的課程開放成為一塊實驗、實作的田地,也在一次次的翻土播種中,開啟了一場跨世代、跨領域、跨心靈的學習旅程。
「其實它不是一開始就叫『食物森林』。」辛法春的語氣裡帶著她一貫的堅定與清晰,「它是從《飲食文化》這門通識課延伸出來的實地教學,讓學生從餐桌回到產地,從書本走到田裡,重新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
「食物森林」的概念最早源自美國西雅圖,是一種兼顧永續、生態與社區參與的種植方式,不只是農藝,更是生活哲學。在臺北大學,它的誕生,是一項偶然,但也得助於各方的協助;例如有梧桐基金會丘建賢經理、陳盈樺設計師的指導,並結合辛法春飲食文化、服務學習的課程,「讓學生有機會離開冷氣教室,去觸碰泥土,學會感受土地、食物與人的關係。」辛法春說著。
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塊田地的角色開始逐漸改變。
辛法春將「橘子讀書會」的長者也一併邀請進來,讓這塊田地不再只是年輕學生的學習場域,而成為長輩生活與療癒的新空間。「這些長輩其實很厲害,有人以前是農家子弟,有人自己在市民農園耕種多年,也有人天天帶著親手栽種的有機蔬菜來教室分享…,他們走進來,不只是參與,更是在貢獻。」
食物森林:療癒與連結的生命教育
辛法春坦言,食物森林的核心是人,是人和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關係重新建立。曾有位罹患肺腺癌的長者,在治療空檔常常來澆水、翻土;她說,每一次與泥土接觸,都是一場和自己的和解。還有一位成員,因為突如其來的喪親之痛,一度無法面對人群,卻在這裡找到平靜。
像這樣的故事,慢慢累積越來越多。「我們沒有刻意規劃要做什麼園藝治療,但後來發現,它就這樣自己長出來了。」辛法春笑著回憶。有次,一位園藝治療專家前來參訪,聽完他們的分享後感動地說:「你們其實正在實踐一種非常深度的園藝療法,只是從來沒用那個名字而已。」從飲食文化出發,走到生命教育、從土地經驗連結到心靈照顧,這就是食物森林最動人的地方:它從來不是設計出來的成果,而是一段段「做著做著就發生了」的真實歷程。
如今的食物森林,仍持續由橘子讀書會成員與大學生共同維護與經營。它既是教室,也是花園;既是田地,也是心靈的庇護所。不只改變了一群人的學習方式,更悄悄地改寫了他們看待生活與彼此的方式。
跨世代共學現場,當青春遇上銀髮


也正是從這樣的實踐經驗中,辛法春開始思考,「如果長輩也能走進教室,和學生一起學習呢?」這個想法,也進一步延伸出更有系統的教學設計,開啟了「青銀共學」的新篇章。
走進辛法春的課堂中,你會發現這不是一般的大學生課程。學生席之間,有頭髮花白、步履穩重的長者,也有穿著寬鬆帽T、手機不離手的年輕學子;這是一堂結合「青銀共學」的課程,教學理念的設計,來自辛法春十年如一日的實踐與反覆調整。她不斷追問:「學習這件事,一定要分年齡嗎?如果讓不同世代的人共坐一堂,會發生什麼事?」這樣的發想,在臺北大學孕育出一種獨特的共學場景:長者走入校園,大學生學習如何尊重、傾聽與回應,而課程主題從飲食、文化、閱讀,一路延伸到人生與記憶的深處。
為了促進更多的理解與互動,辛老師逐步調整座位配置,從原本「學生坐前、長輩坐後」,轉變為「共坐」的設計;學生要從長輩手中領講義,與長輩一起簽到,在這些細膩的安排裡,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獲取,更是關係的建立與彼此的認識。
課堂中最特別的部分之一,是每學期舉辦的「茶文化」體驗,這不是純粹知識的學習與形式的流程,而是一場感謝與感知的實踐;例如由學生與長輩輪流擔任泡茶人,其他人則要起立、鞠躬、誠摯感恩——謝謝你為我們泡這壺茶,也謝謝你今天的分享。在鞠躬的那一刻,師生與長輩成為彼此生命經驗累積的見證者。
長輩帶領詩歌朗誦,世代共讀茶文化 每年飲食文化的課程辛法春都會推陳出新,這學期安排了由熟齡學員帶領的詩歌朗誦,以橘子讀書會成員中的淑麗姐舉例,她會選擇一首與茶文化相關的詩,邀請大家共讀;長輩的聲音帶著歲月的溫度,年輕人則用他們的節奏與熱情回應,這樣的交織,讓教室裡的空氣多了一點厚度,也多了一份敬意。 |
學生心聲:從羞愧到珍惜的成長旅程
辛老師說她從不把青銀共學當成一種義務教育,也從不強調「社會責任」或「服務學習」這樣的框架,她更在意的是關係的真實發生——課堂的溫度,是學生與長者共築的。當然,這樣的共學成效並非一蹴可幾,她觀察到班上總是有一部分學生非常投入,也有一部分「躺平」得明顯。「對於那些遲到早退的學生,我不會責怪,我選擇尊重,因為真心想學的人,自然會留下來,投入其中。」但也正因如此,參與者的回饋,往往真摯得讓人鼻酸。
她曾收到一份學生課後心得,上頭反省寫著:「長輩都很認真地抄筆記,我們卻一直在滑手機,我覺得好丟臉。」也有學生分享:「如果我們家住在北部,我一定會邀我阿公阿嬤一起來上這堂課。」這些來自學生內心的回聲,無非是這門課最美好的獎勵。
這些青銀共學的交流中,也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時刻。一次她問起現場長輩:「你這一生最想完成,但還沒實現的夢想是什麼?」一位長者靦腆回答:「我想當歌星。」學生們聽到之後,悄悄策劃了一場驚喜表演:燈光暗下,螢光棒亮起,歡呼聲中邀請他站上講台,那一刻,教室化身舞台,夢想不再被年齡限制,而是在理解與支持中閃耀。
也正因為這份課堂精神,許多學生畢業後依然與長輩保持聯繫,有的甚至成為志工,持續陪伴長者學習,在在都是最美好的說明:理想的教育不是填鴨與背誦,而是一場溫柔的共存。
食物連結世代,青銀共學溫暖彼此 在青銀共學的期末分享會上,長輩準備的手作點心,如彩芳姐的綠豆糕、寶彩姐的龜苓糕、娟娟姐的冰淇淋,不僅滋養了身體,更溫暖了跨世代的交流,張小蓮則回憶童年包水餃的團圓場景和初嘗酪梨蝦子的驚喜,讓每道食物都承載著親情與人生故事。 學生們聽著這些珍貴記憶,感受到了家庭與文化的溫情,也體會飲食背後的情感連結;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分享了他們的成長與學習體驗,像越南來台的李依倫,透過共讀克服語言障礙,勇敢與長輩溝通,便發現生命的多彩故事。 |
從陪伴到共感:學老的具體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