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學老誌》新推有聲書服務
#09期 文/鍾佩芳 國立臺北大學USR計畫專任助理 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及社科院USR計畫協力合作,於2023年9月創刊《學老誌》季刊,這是一份專為中高齡者學習適應老化的刊物,也是國內第一份公益性與教育性的刊物;兩年出版八期以來,以專業、實用、深度、溫暖兼具的內容,陪伴中高齡者透過學習追求活躍老化,也成為全國指標性的高齡學習刊物。考量部分長輩閱讀上的不便,近期再創新的里程碑──正式推出有聲書服務,期望以更多元的形式,陪伴中高齡長輩一同「聽書學老」。 創刊兩年 推廣有成 臺灣已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為幫助中高齡者退休適應老化,《學老誌》以法制變革、健康養生、心理調適、文化視野與人物故事為主軸,將多元的學習內容收錄其中,幫助讀者系統性的面對退休與老化的挑戰。自創刊以來,已發表超過117篇文章,並固定於官方網站、LINE、YouTube、Facebook四大平台同步上架;同時,也積極與國家圖書館和華藝線上圖書館合作,分別取得國際期刊編號(ISSN)與政府出版品編號(GPN)的認證,更開發各方檢索與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教科技地圖 繪青銀心圖
#09期 文/王炯爲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三年級 在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智慧型手機與網路應用已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通訊聯絡、資訊搜尋、行程規劃,甚至日常採買與交通出行,都仰賴這些科技工具。然而對許多中高齡長輩而言,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卻也帶來了一道難以跨越的「數位鴻溝」,由於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與操作經驗,長輩們在面對手機與網路應用時常感到無所適從,無法享受數位生活所帶來的便利與效率。 為了協助長者克服這項挑戰,並促進跨世代的交流與合作,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計畫,積極發揮扮演橋樑的角色,媒合大學生與地方社區資源,推動「學生自學」計畫,鼓勵大學生走入社區據點,化身為傳授數位新知的教學志工,擔任長輩們的數位小老師。初期的課程先以「Google Maps 教學」為主軸,透過淺顯易懂的講解與實際操作,幫助長輩了解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來查詢地點、規劃交通路線、收藏喜愛店家,並進一步掌握導航功能。 透過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僅提升長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性與便利性,例如在規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人生路上的意外插曲
#09期 文/ 李自中 前天韻薩克斯風樂團團長 烏龍討債事件 我從事進口棉紗行業已有27年;客戶遍及北部、中部、南部。雖然謹慎過濾客戶,臨淵履薄;但畢竟不是上帝,偶爾,還是會有倒帳事件發生。 15年前,中部某一客戶,有一筆8萬左右之貨款遲遲未付。會計小姐催了很久,仍是推拖拉,一皮天下無難事。我實在氣不過,在未事前告知之情況下,驅車前往客戶加工廠,準備興師問罪一番。 一進入加工廠,只見客戶老婆背了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地上還有一個3歲左右大的小孩,可能沒空照顧,全身髒兮兮,鼻孔還黏著黃鼻涕。她頂著鳥巢般亂髮,身上沾滿廢棉絮,兀自照顧著幾台老舊加工機。 我突然出現,她也嚇了一跳,頻頻道歉說:「李先生,對不起啦!貨款拖了那麼久。我們不是故意的啦!老張也是被他人倒債…,這十多天,常有黑道來恐嚇!他出去避個幾天」。 這時,在地上爬的小孩,哭了起來,背上的小孩也跟著哭鬧,哭聲此起彼落,宛如救火車的警笛狂鳴,且不知伊於胡底?此情此景,人間悲劇,令人鼻酸。 我說:「小孩可能餓了,我替妳看著,妳去買便當…」她突然嚎啕大哭,淚如雨下!如是者快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樂在老後不退休生活
#09期 文/ 曾季隆 台北內科週報發行人 圖說:18年來,曾季隆發行人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創辦《台北內科週報》,終於心血沒有白費(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老,要如何定義呢?隨著進入超高齡社會之後,似乎大家認為6、70歲不算老!可是台灣勞工的法定退休年齡目前是65歲,雖然可以和雇主協商延後退休,但是很多人總是屆退的時候就退了下來。美其名是,「美好的戰,我已打過了,可以享享福!」其實,再怎麼享福,福卻愈來躲的愈遠!工作,畢竟不只是為了賺錢而已,它對人生還有許多平日沒有想到的價值。 就以今年76歲的我來說吧!15歲(時為成功中學高一學生)發願辦報,並於26歲畢業於政大新聞研究所(1975年),同時也開始投入準備辦報的工作,曾歷任國會記者、副總編輯兼副總經理、總經理、總編輯、副社長、報社執行長,以至於「台北內科週報」(2007年創刊)與「富貴有道週報」(2015年創刊)的創辦人、發行人及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的執行長,而且全部事業皆沒有聘雇任何員工,也就是徹徹底底的「一人公司」經營模式。 由於我早在2003年創立了「一人公司」,所以既是老闆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從張知難教授見證老化中的心理韌性
#09期 文/高紹芬 諮商心理師 【學老對話】系列文章介紹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老化,我們該如何理解身體與心理的變化?本期推出全新專欄【學老對話】,邀請三位不同專業背景的作者分享經驗。透過三篇對話,我們將理解身體與心理的變化、從醫療與心理角度看見復原力,並能懂得尋求協助、調整心態,讓老化成為自我成長旅程。 👨🏫 張知難 教授 |投稿|〈我的長照前後〉 大同大學退休教授張知難,以親身經歷寫下自己在憂鬱與「假性失智」的邊緣掙扎,兩次重傷與長照歷程、期間甚至懷疑自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生活。一切直到進入日照中心,讓他的生活開始有了改變…… 👨⚕️ 張家銘 醫師 |回應|〈走過憂鬱誤判、誤傷與誤解——從「失能感」重新定位中高齡的身心自我〉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一封長信,打開我內心深處對『老化』的沉思……身為一位基因醫師,我平常處理的是數據、基因序列、疾病風險,但張教授的文字提醒我:『人不是檢驗報告』;許多曾經來診間的中高齡患者,他們也曾陷入自我懷疑。其實,真正讓人痛苦的,常常不是病本身,而是那種漸漸感覺『不再是自己』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走過憂鬱誤判、誤傷與誤解──從「失能感」重新定位中高齡的身心自我
#09期 文/張家銘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 【學老對話】系列文章介紹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老化,我們該如何理解身體與心理的變化?本期推出全新專欄【學老對話】,邀請三位不同專業背景的作者分享經驗。透過三篇對話,我們將理解身體與心理的變化、從醫療與心理角度看見復原力,並能懂得尋求協助、調整心態,讓老化成為自我成長旅程。 👨🏫 張知難 教授 |投稿|〈我的長照前後〉 大同大學退休教授張知難,以親身經歷寫下自己在憂鬱與「假性失智」的邊緣掙扎,兩次重傷與長照歷程、期間甚至懷疑自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生活。一切直到進入日照中心,讓他的生活開始有了改變…… 👨⚕️ 張家銘 醫師 |回應|〈走過憂鬱誤判、誤傷與誤解——從「失能感」重新定位中高齡的身心自我〉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一封長信,打開我內心深處對『老化』的沉思……身為一位基因醫師,我平常處理的是數據、基因序列、疾病風險,但張教授的文字提醒我:『人不是檢驗報告』;許多曾經來診間的中高齡患者,他們也曾陷入自我懷疑。其實,真正讓人痛苦的,常常不是病本身,而是那種漸漸感覺『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我的長照前後
#09期 文/張知難 大同大學退休教授 本文簡述我受託於日照中心,前後各約兩年所經歷的心路歷程及生活點滴。 從兩次的腿傷說起 事件可自我右腿膝蓋被診斷出罹患滑液膜病變後談起,但我得先說明我的右大腿股骨,於年輕時,便曾遭八一迫擊炮碎片重擊,造成粉碎性骨折,這是第一次的腿傷。第一次腿傷後,雖然無法盤腿而坐及蹲下,但初時仍可在三分鐘內,爬上第十四層樓梯上班;隨著年齡增加,骨頭內的彈片產生排斥,曾手術切除大腿許多腐肉,但我內心始終能堅強面對。第二次的腿傷指的是右膝的滑液膜病變,發生在我退休前後,外顯的症狀是日益增加的膝蓋疼痛及行走困難,就醫檢查後,在膝蓋部位抽出許多鮮血,網路上的資料顯示此症發生的機率大約是百萬分之一,迷漫性的病變組織,使其難以徹底清除,故除關節鏡的清除手術外,尚需輔以放射性電療;這一次,我的內心徹底的崩潰了。 兩次的腿傷使我無法參加雙親的喪禮,我母親葬禮時,我因第一次的腿傷嚴重,必須臥床在醫院,故家人並未通知我。我父親葬禮時,我因第二次的腿傷,行動甚為不便,雖借了輪椅,但心理脆弱,只能待在家中。第二次腿傷也正值新冠疫情爆發,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預防高齡詐騙及金融剝削
#09期 撰文/陳明賢 整理/林書瑋 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日趨老化,高齡者防止詐騙及「金融剝削」(financial exploitation)問題也至關重要。金融剝削定義可參考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所提出的指引,係指為了讓自己或他人受益,擅自拿取或濫用他人的金錢或財產。 高齡者的金融受害風險 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及金融商品的推陳出新,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金融剝削下的受害者,然而高齡者卻特別容易成為下手對象,使高齡者金融剝削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原因在於除了身體的老化之外,亦免不了認知上的退化,甚至有些高齡者已經嚴重失智,更無法期待他們能夠保護好自身的財產。 隨著網路進步、電子支付與虛擬貨幣的出現,以及各式新興金融商品的推出,越來越多的加害者以網路的方式對高齡者進行金融剝削,他們抓準了高齡者可能對電腦、手機或網路平台不熟悉,難以分辨真假訊息與可疑連結,且利用高齡者對資訊的落差,例如其對假投資、釣魚網站等最新的詐騙手法了解不深,容易信以為真,而進行騙取財物之行為。 除了嚴重影響老年生活外,亦增加社會的負擔,受害高齡者多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槌動青春迎樂齡
#09期 文/林沛君 中華民國槌球協會副秘書長 槌球的起源與歷史 槌球(Gateball)源自法國的傳統槌球運動(Croquet),1947年由日本鈴木和伸先生改良為更適合長者的運動,命名為「門球」,在臺灣則稱為「槌球」。因其規則簡單、節奏輕柔,深受銀髮族喜愛,並逐步擴展至各國。 1980年代,槌球經由日本引進臺灣,逐漸在各縣市建立推廣組織。如今,槌球已被納入全民運動會與原住民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也獲得教育部核定為甄試盃賽的運動項目,是一項適合全年齡層參與的運動,也從早期以銀髮族為主的活動,逐步轉型為跨世代、強調策略與合作的益智型團體運動。 世界槌球聯合會創始會長笹川良一先生曾指出:「槌球是從高齡者到小孩都能參與的運動,能促進健康、豐富人生,同時也是交流的平台,應該普及至全世界。」目前槌球以亞洲為核心,推廣至五大洲,每4年舉辦一次世界槌球錦標賽,由會員國輪流主辦。在臺灣,每年10月也會舉辦國際槌球公開賽,邀請各國選手來台交流、參賽,並結合觀光行程,促進國際友誼與槌球技術交流。 槌球運動對高齡者的益處 槌球是一項對高齡族群極為友善的運動,不僅能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穩定心情波動 養出日常裡的安定感
#09期 文/朱家慧 諮商心理師 樂齡生活,像是一條重新展開的路。少了朝九晚五的忙碌,多了與自己相處的時間。有人因此感到自在、放鬆,也有人會覺得有些孤單、空虛,甚至情緒起伏比以往更明顯。這一切都是正常的,因為「變化」,就是情緒波動的源頭。 情緒,其實就像天氣一樣,有時晴朗、有時陰霾。我們無法控制情緒不來,但可以學著理解它、照顧它,進而穩定心情的「溫度」,養出生活中的安定感。 很多人以為,年輕人情緒波動才大,年紀漸長的人應該更「穩定」。但事實上,當我們從職場退下、孩子離巢、身體狀況開始轉變,人就容易進入一種「轉換期的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有時會讓情緒變得更敏感,甚至比過去更容易受影響。因此,我們更需要對自己的心情保持覺察與關照,並學會在平凡日常中,找到安穩的節奏。 重新認識「情緒」:我們每天都在感受的東西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太習慣去細細觀察它,只是模糊地感受到「今天心情不好」「這幾天有點悶」,卻說不出是為什麼。它不會憑空出現,而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回憶、期待與當下的環境變化,悄悄地影響我們的感受與行為。...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聆聽身體訊號 重新與健康連線
#09期 文/童珮菁 諮商心理師 在步入中高齡時我們的身體可能會有什麼變化呢?例如體力下降、睡眠改變或產生身體部位疼痛,但有些人會把這些的「不舒服」當成正常現象,難以與身體好好對話。 為了讓我們更親近感受身體,建議可以試著體驗呼吸冥想,它是一種正念練習,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觀察每一次吸氣與吐氣,當內心分散時,溫柔地拉回專注在呼吸上。這樣的練習能幫助安定情緒、提升專注力與放鬆身心。在生活中,有時我們常常忙著照顧別人,卻忘了關心自己。這個練習就是給自己一點點時間,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地陪伴自己。 腹式呼吸帶來放鬆平靜 大多數人平時採用胸式呼吸,當吸氣時身體的胸部擴張,肋骨上提;呼氣時胸部回復,特點是呼吸淺短且速度較快。而「腹式呼吸」又稱橫膈膜呼吸,身體吸氣時腹部微微隆起;呼氣時腹部回縮。它的呼吸較深且穩定,有助放鬆副交感神經系統,減輕身心負擔,改善血氧供應及睡眠與專注力。當引導長輩練習呼吸冥想時,希望也能讓他們體驗腹式呼吸帶來的放鬆平靜的感覺。 身體也會說話 身體其實不只是生理構造,也會「說話」及傳達訊號,這些訊號常常與情緒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樂齡生活與知識寶庫:公共圖書館指南
#09期 文/林珊如 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 高市圖-資訊檢索區 隨著人口高齡化,臺灣社會已逐步邁入超高齡社會階段。面對退休後的長壽人生,如何活得健康、有尊嚴、有意義,成為許多中高齡長者關心的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不只是借書、看報的場所,更是一個促進終身學習、社會參與、數位適應與心靈陪伴的社區支持平台。 本文簡介臺灣公共圖書館的多元資源與服務,並提供中高齡朋友實用的使用建議,幫助你善用圖書館,開啟知識、健康與社交的新旅程。 圖書館不只是「借書的地方」 許多長者對圖書館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只提供紙本書籍、安靜閱讀」的傳統印象,但現在的圖書館早已轉型為結合學習、科技、人文與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間。以下是中老年族群特別受益的幾項資源與服務: 1、豐富的館藏資源 ● 紙本圖書:包括健康保健、樂齡生活、食療養生、旅遊指南、懷舊文學等,內容貼近長者興趣與需求。 ● 雜誌與報紙:館內提供最新的報刊雜誌,可舒適閱讀時事、生活資訊。 ● 有聲書與大字書:視力較弱的朋友可選擇聆聽有聲書或借閱大字體書籍,輕鬆閱讀無壓力。...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辛法春持續不凡的學老實踐
#09期 文/ 廖智賢 文字工作者 身為臺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的老師,辛法春長年關注生命教育與世代對話,她曾經歷深刻的家族照護經驗,成為投入「學老」行動最私密的動力;在她看來,學老不是單純學會怎麼變老,而是學會在退場的時候,仍保有尊嚴與力量;於此,她帶著長者和學生共同閱讀、談生死、寫回憶,甚至一起在食物森林裡埋下小小的種子,讓這些緩緩展開的對話,成為深刻的生命練習,並化作一場持續且不凡的行動。 學老,是時代給我們的提醒 辛法春首次意識到「學老」的重要性,其實來自一場與親密夥伴的長談。她回憶道:「最初是劉素芬老師起心動念,想舉辦一個關於老年與死亡關懷的活動,當時我們還沒有『學老』這個詞,而是使用像『生命反思』『價值重塑』這些比較心理學取向的名詞。」 辛法春補充說道,真正提出「學老」一詞的,是擁有長期照護經驗與生死學、哲學專業背景的王如雁老師,而這個簡潔卻深刻的詞彙,也逐漸成為推動長者教育與心靈成長的核心理念;「學老」不僅是學習如何變老,更是學會面對身體退化、心理轉折、關係疏離,以及最終生命課題的坦然凝視。 辛法春表示:「我們是國內第一個開辦學老工作坊

Usr Ntpu
10月20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


走過初老憂鬱:在人生轉折中重拾節奏
#09期 文/林立寧 欣寧身心診所院長 不容忽視中年轉換期的心理挑戰 剛滿50歲的小慧發現體力變差,對同事愈來愈不耐煩。回到家,看到孩子不專心準備會考,想到公公要有人陪同回診,聽到工作群組又提醒要重新準備隔天的會議資料。腦中一團混亂之際,胸口一緊,淚水竟從一向樂觀的她眼中傾瀉而下。 小慧的經歷不是特例,而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類似經驗。40至65歲的中年轉折期,面對身體機能改變、家庭角色轉換、職涯變化與調適等議題,許多人會經歷情緒困擾。這個階段中,不少人出現憂鬱症狀,卻常被誤認為「正常的中年危機」而遭忽視。然而,若能適當理解、預防與治療,初老憂鬱是可以有效改善的身心狀態。 初老憂鬱的成因: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交互影響 初老憂鬱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身體、心理與社會三方面交互作用的複雜結果。 生理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將出現明顯變化。內分泌變化是關鍵因素: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急劇下降,不僅引發熱潮紅、盜汗等身體不適,更直接影響大腦中多種神經傳遞物質的分泌,導致情緒波動、焦慮和憂鬱;男性則因為睪固酮逐漸減少,導致體力下降、肌肉

Usr Ntpu
10月16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