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知難教授見證老化中的心理韌性
- Usr Ntpu

- 7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5天前
文/高紹芬 諮商心理師
【學老對話】系列文章介紹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老化,我們該如何理解身體與心理的變化?本期推出全新專欄【學老對話】,邀請三位不同專業背景的作者分享經驗。透過三篇對話,我們將理解身體與心理的變化、從醫療與心理角度看見復原力,並能懂得尋求協助、調整心態,讓老化成為自我成長旅程。
👨🏫 張知難 教授 |投稿|〈我的長照前後〉大同大學退休教授張知難,以親身經歷寫下自己在憂鬱與「假性失智」的邊緣掙扎,兩次重傷與長照歷程、期間甚至懷疑自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生活。一切直到進入日照中心,讓他的生活開始有了改變……
👨⚕️ 張家銘 醫師 |回應|〈走過憂鬱誤判、誤傷與誤解——從「失能感」重新定位中高齡的身心自我〉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一封長信,打開我內心深處對『老化』的沉思……身為一位基因醫師,我平常處理的是數據、基因序列、疾病風險,但張教授的文字提醒我:『人不是檢驗報告』;許多曾經來診間的中高齡患者,他們也曾陷入自我懷疑。其實,真正讓人痛苦的,常常不是病本身,而是那種漸漸感覺『不再是自己』的陌生感……。」
👩💼 高紹芬 心理師 |回應|〈從張知難教授見證老化中的心理韌性〉 高紹芬心理師,從心理角度剖析張教授展現的「心理韌性」——在逆境中仍願意尋求協助、保持希望。她提醒我們,年長者的憂鬱常被誤認為「正常老化」,而事實上,13.3%的長者正默默承受心理低潮。她鼓勵大家:「承認自己需要幫助,正是一種堅強。」 |

親愛的張知難教授,您好:
讀著您的故事,我的心情也隨著文字中的起伏而波動。從原本還有一點力量支撐著您面對身體的苦痛,到一步一步走入那段好難形容的低谷中。後來,又看著您雖身處低谷,卻仍在心中保有對家人、醫療,以及長照機構的相信,讓您能夠從低谷,一步一步地走回生命的節奏。這段旅程,讓人看了覺得疼惜又敬佩。
您提到自己雖非心理專家,只是記錄著這個歷程,但您展現出的心理韌性,幫助了自己與生命再次對話。什麼是「心理韌性」呢?即一個人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仍然能夠積極地自我調整、尋求幫助,並在這個過程中保有克服難關的意願。這是當一個人在面對困苦時,才能夠展現的特質,這個特質幫助了您穩定、復原及轉化逆境,重新回到心理的平衡。當您面對自己身體不斷經歷著苦痛與折磨,能夠意識到自己內在的不對勁,在當時沒有選擇放棄希望,並且願意接受家人提供的幫忙,就是一次心理韌性的展現。
在您的文字中,感受到您也注意到那些日子可能正在經歷「憂鬱」的過程,能夠將它分享出來,真的是非常有勇氣的。事實上,年長者憂鬱很容易隱藏在「老化」的標籤底下。社會上對老化有著強烈的刻板印象,例如認為年長者本來就會體力下降、活力變差、睡得少、吃得少,或者對生命失去熱情等等,或是身體有莫名的不適或疼痛,這些狀態有時候確實也與老化有關;但如果持續一段時間,可能也是心理正在發出困擾的訊號。然而,是否真的罹患憂鬱症,仍需要專業醫師的評估才能確認。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3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約有13.3%的65歲以上人口出現可能的憂鬱傾向。這代表,每7~8位的長者中,可能就有一位正悄悄承受著心理上的低潮與困擾。因為對老化的刻板印象,卻未必能讓人及時發現,有時候自己也很難察覺。幸運的是,這幾年社會對心理健康的意識逐漸提升,對於心理困擾的接受與理解更為友善。
但即便現在社會對心理健康的理解逐漸增加,對很多人來說,心裡仍會冒出一些聲音:「是不是我太脆弱了?」「會不會被人看不起?」「是不是只有撐不住的人才需要幫助?」尤其對於從小被教導要堅強、要忍耐的長者來說,承認自己有困難、甚至需要協助,本身就很不簡單。甚至有時候我們會比任何人都還嚴厲地責備自己:「怎麼這麼沒用?怎麼連這個都撐不過去?」但其實,願意承認自己需要幫助,正是另一種形式的堅強。
現在對憂鬱症的了解比過去清楚許多,但它仍是一個複雜的現象,並非單一原因造成的。有時候可能是身體狀況改變,有時是生活壓力太大,有時甚至沒有明確的原因。科學研究指出,憂鬱症的成因可能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慢性壓力、遺傳體質、重大失落事件等多重因素有關,並不是個人的選擇或「不夠努力」所造成。所以這也提醒我們:情緒困擾不是誰的錯,也不是軟弱的象徵,而是一種身心需要被照顧的訊號。
如果曾經認為自己「是不是太脆弱了?」「是不是不夠堅強?」,我想對您說:請先把那個責備的眼光,轉成一點點的溫柔。這個經歷,不是失敗,而是人生裡非常真實的一段困難。
那麼,我們要怎麼辨識憂鬱症呢?這不只是一種「情緒低落」,它可能出現在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中。憂鬱的症狀有:心情無法感到快樂、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覺得提不起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記憶力變差、胃口與睡眠出現明顯改變,甚至會有「活著好像沒什麼意義」這類的念頭。
此外,也有不少長輩會以身體不適或莫名疼痛的方式表達情緒困擾,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是心理出了狀況。如果前面提到的狀況有四個以上,且持續超過兩週,影響到生活品質,那就是值得留意的重要訊號。不論是自己,或是身邊親近的家人有這些狀況,都是可以鼓勵對方尋求專業的協助。
目前可以透過下列幾種方式來獲得幫助:
● 就醫資源:身心科、精神科、或是家庭醫師都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評估與診斷,也可以討論是否需要藥物或儀器治療協助。
● 心理諮商與諮詢服務:若是認為自己的狀況尚不需要就醫,或是希望透過更深入的談話來緩減困擾,也可以尋求心理師的協助。各地區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長照據點,也常設有心理師駐點諮詢服務;或是就近尋找住家附近的心理諮商所來尋求服務。
● 親友支持:當我們在難過或困惑時,身邊有一位能傾訴的親友、一位不會急著給建議的傾聽者,也會是一個溫柔的力量。
在您的故事中讓我們看見,一位歷經低谷卻仍願意回應生命的人,能夠說出自己的憂鬱歷程,本身就是一種轉化,也是一種給後人、給其他長者的禮物。這份生命的真實與勇氣,不只是您個人的故事,也讓更多人開始願意理解:原來,憂鬱可以說出來;老年也可以被好好照顧;情緒並不是過錯,而是我們需要被理解與照顧的訊號。
最後,想再說聲:謝謝您,願意分享這個經歷。這樣的分享,是一種傳承的勇氣,也會陪伴著其他正走在相似路上的人。祝福您與讀者們,願每一個新的一天,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溫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