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悠哉王老爹

  • 作家相片: Usr Ntpu
    Usr Ntpu
  • 4月22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文/老許 公務人員退休


百歲作家楊絳(1911~2016)曾說:「老要有老的風骨,老要有老的優雅。暮年是美好生活的開始,是一種從容、恬闊、悠哉遊哉的狀態。願我們保持一顆寧静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寬容,寵辱不驚、去留無礙,微笑向前,善待暮年的自己。」讓我想起王老爹,他的確有其風骨及優雅。


之一【初相識】


和王老爹泡湯相識3年。2018年首次遇見九十歲、南人北相、身高192公分的他,走路似乎擔心卡到門框,有些彎腰。他在大陸二十年、台灣四十年、美國三十年,沒想到暮年返台,終老斯土。

他住內湖,常去大同運動中心作水中運動,不會游泳,但綁著泳游圈享受漂浮。談起近兩年身體明顯退化,需要幫助,反應慢,藉著泡湯SPA震動伸展;兩個月脊椎好了,腳比較有感覺,走路比較穩。並教没酸痛的我,記得SPA冲50下,水注是固定,但身體可以轉,那裡舒服那裡沖,由背、臂、脊椎、腿、臀到腳根。

我問他從內湖來山上泡湯,不覺辛苦嗎?他說看心情,要會轉換,沿途欣賞風景,不上班坐捷運就是一路享受。他沿路去快餐店點五色菜午餐,白豆腐、紅蘿蔔、紫茄子、黃南瓜、綠青菜。

隔年中旬,他腰疾3個多月,西醫束手,只好去中和給老師父推骨。本來五月要去南京看哥哥,腰疼沒有去。他現改住桃園養生村十多坪房子,每月2萬1千元,水電自付;但吃得不滿意,只得到外面亂吃,等會泡完湯要去樓下吃大桶芒果冰,不吃要幹嘛。整天想把錢花光光(美國每月退休金2萬,台灣退役金4萬),不知明天能不能再泡湯。

75歲時他不能參加旅行團,改搭郵輪公主號。這種旅行老了還是刺激,經過日本有下船逛,到韓國釜山就不想下去。他說老不是突然變老,而是在不知不覺改變;可是每次覺得自己老了,又都會有驚人新感受。

不小心泡過頭,起來有些暈,躺了好久後對我說,他以為就要結束了;晚上要好好吃一頓,還好他都交代好了,什麼時候結束都不在意。不像60歲不到的湯友老廣,去一趟稻城亞丁回來,一週後就走了,什麼都沒交代。


之二【養生村】


《小王子》:有些事要流浪後才會懂。

王老爹在美國西部打滾30年,打工、送貨、開店、再婚、八旬返台、九旬定居養生村,人生不斷從零開始,應該夠敞亮吧。村子房間有陽台、臥室、客廳及冷氣,室外有林子;住户也有比他老的,彼此只打招呼,大都走不動,或沒法溝通。

他住六樓,樓下一早抽煙,煮飯油煙味,食堂的冷菜,讓他常往外跑;疫情期間,他是少數外出。兒子說村管不喜歡,怕傳染流行病,管制很嚴,外出手續不好辦,一週只能出來兩次(每次6小時);以前一週外出4次,烏來泡湯、石門活魚、中華路英雄館、內洞瀑布喝茶。車子以前可停到電梯口,現在只能停在村外,等老爹慢慢走出來(要10幾分鐘)。

他的錢都歸兒子管,身邊只有郵局不動存款8萬元,其餘放在兒子那邊,交代要買好、吃好、喝好的;八德路林東方、懷寧街劉山東牛肉麵,一碗碗放冰箱,吃時用電磁爐煮,有時不煮麵,光喝湯。

有一個牢友也不錯,最怕關的是單人房,只能在套房聽著Ipad梁紅口水歌;寂寞及心情不好時候,常聽陳佳〈一年又一年〉老歌。過年反而不好,商店都關門,找不到吃的,還不方便,他一再強調。他是美國公民,擁有中美退休金頤養天年,疫情美方發1,200美元,台灣發3,000新台幣三倍券。

談起流浪故事,半晌不說什麼,常陷入思考。他和父母一起來台,在花蓮中學讀一學期,去復興崗唸政治系;早上校長王昇、總政戰主任小蔣會和培訓班學員們吃早餐,晚上來看他們睡覺,要他們毋忘在莒、反攻大陸。

退休後賣辣椒醬,真空包裝外銷美國。生意正忙時,老婆車禍去逝,留下他與獨子。他先結束台灣的生意、賣掉房子,前往美國大華超巿作餐廳主任,賣熱食。兒子隨後來美,開快餐店,一天要作20道菜,請墨西哥人去雞骨及切成雞丁,老墨發薪就不見人,後台常空,只得自己上陣。

開餐廳沒有賺,借經銷商車子,從洛杉磯到賭城,沿途給三間中國餐廳送貨;一週兩趟可收兩千元(1個月花1千2百元),賺翻了。

想寫「生在大陸、活在台灣、死在美國」三部曲,並挑好洛杉磯玫瑰墓園埋骨處(故妻已移厝);沒想到世事多變,事事難預料,被離婚大陸妹煽了。續絃和他沒有感情,只想利用他取得美籍,把自己小孩們通通帶來美國,搞鹹魚翻身。我問他回台後,二任幹什麼;他說,除了看顧小孩,還能做什麼,至今不聯絡,也沒離婚。

活一天就賺一天,不管昨天,未來也不能主導。他覺得這一生很幸福,離婚獨子還能陪著他回台養老,過著沒房子、沒負擔,父子二人自在生活。


之三【兩件事】


我答應王老爹兩件事,一是去養生村看他,二是去雙重瀑布;後者兩年才履約,前者遙遙無期,不知道屬龍的他(97歲)是否龍馭賓天,即使在,可認得舊識。

他說比泡湯過癮,是右轉雲仙樂園之上,在瀑布旁坐3小時喝茶,享受森林空氣、水清山谷,建議我去那裏寫生,可以得到很好的作品。2020年看到他時,一旁一缸生菜,有蛋、酪梨及雞肉,海帶湯(Costco買的3百元)。

他兒子說老爹去做假牙6週,花了6萬元,不知道還付3萬,後來都由桃園市政府支付,回台灣是對的。

王老爹總算擺脱食不知味,昨天去石門看風景,美樂地我家小館叫清蒸鱸魚、宫保雞丁,中午英雄館點梅干扣肉、蝦仁炒蛋、青椒牛肉、麻婆豆腐,吃飽飽才來。我問他兒子養生村的菜,真的難吃嗎?他說不會,他也吃了半年,所有指數都正常,只有老爹覺得。

一樣老人,都在美國待半輩子,上海老皮卻唯恐人不知頗有資產,一開口,都是我以前怎麼樣,老不可耐。而王老爹常欲言又止,自制內斂。

雖然王老爹有兩國退休金,一口假牙也要桃園市政府買單,漫長一生連一棟房子沒留下來,兒子還要到處租屋,陪伴他晚年;但是兩個老人,讓我感覺江湖再大,也只是冷熱燙三池,剩返台等候生命最後時光。

最後一次看到王老爹是2020年8月10日,他不管別人浴巾拿來就蓋身體,我看中科院博士瞪著他一付要吵架,連忙按捺說敬老尊賢,先代他道歉;老情報員說王老爹下肢水腫厲害,就是沒有喝他的普洱茶,小便不能排尿,我問他兒子,很久都這樣了。他泡後側躺沙發沈沈睡兩回,穿著上衣,有小枕頭;醒來和我說養生村除夕圍爐有1百多桌,他是95號。

這次發現王老爹更老,耳朵有些重聽,我講兩三次他才聽懂。泡熱水時間很短,都泡冷水,愈發蒼白,没體力,走路困難,帶著柺杖。他說人生隨時會有變化,不知明天的情況,能泡且泡吧,我們都老了,只是他更老,看看世間老人,在演「老的狀態」給你看。

這才是九旬老人應有樣子,知足謹慎、緩慢徐行不冒進、天天當作最後一天。


之四【自得其樂】


疫情期間,王老爹還是溜出來和兒子吃好、喝好、玩好。

之前,大他4歲,移居美國「一直在人堆中生活」的退休教授,看到養生村廣告,不再與兒子家人同住。「我才80歲,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知道三代近距離生活的艱難,不希望喜怒哀樂家人都要管。」;期盼「在生命中有餘燼之火的晚年,寫半生想寫之書。」

之後,入住村子從早寫到晚,化身寫作機器4年;也許寫作是她最充實、快樂的時候。看著《巨流河》重磅出版及點火上巿,夢想成真,其樂非「含累孫玩」所能想像。

王老爹中年時牢友(老伴)就走了,只好帶著唯一兒子浪跡異國,續絃不牢靠,不得不落腳村子。知道齊大姐暮年大事,淡淡說:「活太久不好,太多回憶很痛苦;不像六十歲就死,回憶少,他什麼都忘了(逃難與移民),活到七、八十最好。」

「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看別人東西維生嗎?我們要有自己的東西,別人好是他們的成就,自己的日子自己過,自己的快樂自己找。」他說人生還有三大快樂;一是有足夠的錢,二是良好人際關係(和兒子);三是健康的身體。

他問我,人是要用時間賺錢,還是用技術?人應該在活著時候,就把錢花光;金錢不是人生目的,而是購買人生體驗;不要擔憂未來安全感,犧牲眼前生活。老是自然生態,誰能不老,除非慧星;我們都是圍著溫泉池取樂者,遲早關燈打烊,想到就要去做,不要再等待任何人與事。

他要我糊塗些,不要在意及計較才會活得長久及快樂。並送自得其樂觀點:

1、不能光想達成目的,要與目標適時調整。
2、追求新事物,要與生活結合。
3、開拓人際關係,要與志趣相投者。
4、培養嗜好,要與心靈相契。
5、花錢享樂,要物質與精神相隨。


之五【山與花】


2023年台灣百歲人瑞5,542名,大約4千2百人就有1人呷100歲。王老爹再拼3年即可領證書、拿金質獎章、光耀養生村。

我曾聽到他對兒子說,錢花不完,真傷腦筋。美國作風的兒子很理解;您儘管花,剩下的就是他也要考慮去養生村了。那不過是玩笑,兒子後來再婚,老爹帶貢糖來,我詑異問;他說新媳婦給的,我忘了向屬兔兒子恭喜。

有一回我報名川西雪域之旅,瞻前顧後考量11月底去雪山好嗎?湯友都反對,唯有他兒子說Why not?幫我衝字當頭。結果整團大都茶不思飯不想,連西藏都去的人也患高山症,我不但渾然無知,還獨自體驗高原泡湯。回來後四顧躊躇,對自己說:「老子硬是要得!」忘了他兒子關鍵一腳。

就像前天在湯池用手機寫文,旁邊湯友突然血壓低跌撞我背上,椅子翻倒,浴泡、毛巾掉落水上。看他迅間恢復,我笑說,沒關係,沒事就好,繼續包著濕毛巾寫文。其實我應該關心代以吃驚,但我就是渾然不覺。

日前,已遇兩回這種場面。管理員說冬天常發生,下週寒流又報到,湯友分兩派。一派提前布署,暫休一週;一派免驚啦,即使下雪也不管。我照例騎牆,要看雨大不大,青山與紅櫻何者催你出家門。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王安石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見青松不見花。」——慧光



此後,再也沒遇見最高、最老、忘情的王老爹。




編按:隨著百歲人生時代的到來,時下社會上倡議樂齡新生,終身學習風氣日盛,教育部也於今年試辦「第三人生大學」,讓終身學習銜接高教體制,未來中高齡者也將可以進入大學專班就讀。我的好友老許,九年前提前退休,之前順著興趣考入大學的美術研究所,實現了「青銀共學」。本文由老許側寫他退休生活中的高齡湯友--王老爹,讓老爹的故事為我們的「學老」帶來另外體驗。




Comments


©2023 學老誌|陪你一起學老的雜誌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