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身體訊號 重新與健康連線
- Usr Ntpu

- 10月20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文/童珮菁 諮商心理師

在步入中高齡時我們的身體可能會有什麼變化呢?例如體力下降、睡眠改變或產生身體部位疼痛,但有些人會把這些的「不舒服」當成正常現象,難以與身體好好對話。
為了讓我們更親近感受身體,建議可以試著體驗呼吸冥想,它是一種正念練習,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觀察每一次吸氣與吐氣,當內心分散時,溫柔地拉回專注在呼吸上。這樣的練習能幫助安定情緒、提升專注力與放鬆身心。在生活中,有時我們常常忙著照顧別人,卻忘了關心自己。這個練習就是給自己一點點時間,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地陪伴自己。
腹式呼吸帶來放鬆平靜
大多數人平時採用胸式呼吸,當吸氣時身體的胸部擴張,肋骨上提;呼氣時胸部回復,特點是呼吸淺短且速度較快。而「腹式呼吸」又稱橫膈膜呼吸,身體吸氣時腹部微微隆起;呼氣時腹部回縮。它的呼吸較深且穩定,有助放鬆副交感神經系統,減輕身心負擔,改善血氧供應及睡眠與專注力。當引導長輩練習呼吸冥想時,希望也能讓他們體驗腹式呼吸帶來的放鬆平靜的感覺。
身體也會說話
身體其實不只是生理構造,也會「說話」及傳達訊號,這些訊號常常與情緒和健康有關,可以試著在一張空白紙上畫一個身體簡單的輪廓圖,然後去圈出平常自己容易不舒服的身體部位。例如壓力大時肩膀、頸部容易痠痛,腳部有時可能會麻麻的、身體蹲下來時,膝蓋或髖關節會僵硬痛等,去了解身體傳達給我們有什麼不舒服的訊息。接下來試著寫下曾經覺得「很累」的經驗,身體當時有什麼反應?如果身體能開口,它現在想對我說什麼話?用想法認知、文字藉由跟自己內在對話,去感覺身體曾經傳達的訊息來更深地了解它。練習傾聽身體,就是在重新與自己建立溫柔的連結,照顧身體就是在照顧自己的情緒。
情緒壓力和身體症狀

情緒與壓力若長時間累積,對身體可能會產生影響。有一位日本身體心理學家,也是心理諮商師,擅長從病患的身體習慣與症狀,來解讀病患的心理狀態,以協助病患改善心理及身體的生活習慣。比如肩頸僵硬、胃痛、慢性疲勞、呼吸不順等,往往不是單純的生理問題,而是與長期壓抑、否認、逃避的情緒有關。這些累積的情緒,包括憤怒、悲傷、羞愧、恐懼,會藏在身體某個部位,透過症狀「說話」。而這些未被釋放的情緒累積在身體裡,就形成長期慢性的不適或疾病。
情緒反映現在的我
那為什麼我們需要情緒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情緒有很多功能,它是我們身體和心靈的內在導航儀,可以讓我們知道現在我自己怎麼了,例如:生氣時,就是提醒我們可能有身心界線被侵犯、需要保護自己。難過時,也許內心受傷了,需要關心與修復。害怕時,感受到危險,需要安全感。快樂時,表示自己得到滿足了,想與人分享與連結。焦慮時,也許是擔心未來,提醒自己準備或放慢腳步。情緒像身體的語言,它幫我們說出「我在意什麼」。
情緒是建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橋樑,當我願意說「我難過」,別人才有機會說「我懂你」;當我說「我很開心見到你」,我們之間就多了溫暖。情緒也有行動的功能,會推動我們離開讓我們不舒服的環境,主動尋找支持、追求喜歡的事,為自己爭取權益,或讓生活更自在。
壓力對身體的影響
談到生活壓力,它不是只有「心理感覺」,也會進入「身體系統」,當我們面對壓力,身體會啟動自律神經系統讓交感神經活躍,內分泌系統讓壓力賀爾蒙升高,而長期處在壓力狀態,身體會變得敏感、疲勞甚至生病。但是所有的壓力不一定會造成傷害,就像是身體負重有助於骨骼、肌肉發育,情緒壓力也能幫助人發展耐性、堅韌的性格,以及處理問題的技巧與能力,只要不會造成永久傷害,壓力有其正面價值。
面對壓力,每個人在認知及行為上會有不一樣的反應,若讓人能處於體諒與支持的環境中,壓力不必然會導致危害身心的後果。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如果壓力大的時候,身體會發出什麼訊號呢?例如頭痛、肩頸僵硬,有可能是想太多、無法放鬆;像是睡不好、早醒,是不是內心累積很多焦慮、擔心及放不下的事情;而胃痛、腸胃不適,有可能是緊張或不敢表達情緒。可以從這些生活例子去覺察身體的訊息。

自律神經幫助平衡與穩定
身體有一套像電線網路的系統,叫做「神經系統」,負責傳遞訊號,讓我們可以動、感覺到東西、知道冷熱,甚至控制心跳和呼吸。神經系統依功能分兩大部分,一種是可以控制的,比如說,讓我們能夠走路和說話,是由軀體神經系統來控制的。另一種是自動運作的神經系統,像心跳、腸胃蠕動和流汗等功能,這些都是由自律神經系統控制的。它就像是自動協助照顧身體的小幫手,讓內心即使不去想,它也會默默地維持身體的平衡與穩定。
自律神經系統又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是緊急應對情況,幫助我們面對壓力,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副交感神經可以幫助我們放鬆,調整身體器官的運作,比如減緩呼吸頻率、心跳。兩者的功能相反,但密不可分、彼此協作。透過覺察身體、練習放鬆,我們可以幫副交感神經「開啟修復模式」,讓身體重新獲得休息,也讓情緒慢慢穩下來。
練習掃描發現身體訊號
在繁瑣的生活中,如果每天可以找出五到十分鐘留給自己,找個安靜的空間,建議可以練習身體掃描,它是一種正念練習,透過將注意力從頭到腳依序移動,覺察身體各部位的感覺,例如緊繃、酸痛、麻木或放鬆。它有助於提升自我覺察、放鬆身心、釋放壓力,並促進與身體的連結,常用於冥想與壓力調節中。重點是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現在的狀態,也學習與自己的身體重新建立關係。為什麼對熟齡族特別重要?很多長輩習慣忽略身體不適、把身體當工具在用。身體掃描能幫助我們更早發現身體的訊號,釋放壓力、改善睡眠,提升情緒穩定度與自我照顧的意願。
有時候,我們忙著生活,忘了留時間和身體,也許可以試著用溫柔、友善的語氣,對自己的身體說句話。例如你可以對某個部位說感謝,或是單純關心它最近的狀態。
自我統整 反觀內照
面對年紀漸長,我們的身心在改變,心理學家指出,人生第一個青春期「青少年期」,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自我認同的過程;但到了第二個青春期「中老年」,則是來到自我統整的階段。雖然這個階段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們正確答案,但人到中年以後有能力向內照看自己,漸漸覺察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真正令身體更年輕、更有健康活力、心理更有彈性及平安且喜樂的祕密,就是不斷的「心靈成長」,因為所謂的自由是更了解這個階段的人生目標跟意義,並由自己去開創,而不是由別人來定義。
編按:高齡者在退休後常面臨身體機能退化、心理支持系統弱化與社交網絡縮減等問題,而這些挑戰常以「身體不適」「情緒困擾」或「孤獨感」表現出來。為協助高齡者面對老化過程的心理調適,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及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合作,於2025年5月7日邀請童珮菁心理師來校演講,共吸引實體93人與線上102人參加,本文為當日演講的重點摘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