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穩定心情波動 養出日常裡的安定感

  • 作家相片: Usr Ntpu
    Usr Ntpu
  • 10月20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文/朱家慧 諮商心理師

ree

樂齡生活,像是一條重新展開的路。少了朝九晚五的忙碌,多了與自己相處的時間。有人因此感到自在、放鬆,也有人會覺得有些孤單、空虛,甚至情緒起伏比以往更明顯。這一切都是正常的,因為「變化」,就是情緒波動的源頭。
情緒,其實就像天氣一樣,有時晴朗、有時陰霾。我們無法控制情緒不來,但可以學著理解它、照顧它,進而穩定心情的「溫度」,養出生活中的安定感。
很多人以為,年輕人情緒波動才大,年紀漸長的人應該更「穩定」。但事實上,當我們從職場退下、孩子離巢、身體狀況開始轉變,人就容易進入一種「轉換期的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有時會讓情緒變得更敏感,甚至比過去更容易受影響。因此,我們更需要對自己的心情保持覺察與關照,並學會在平凡日常中,找到安穩的節奏。
 

重新認識「情緒」:我們每天都在感受的東西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太習慣去細細觀察它,只是模糊地感受到「今天心情不好」「這幾天有點悶」,卻說不出是為什麼。它不會憑空出現,而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回憶、期待與當下的環境變化,悄悄地影響我們的感受與行為。
樂齡生活的日常節奏改變了,人際互動逐漸減少、家庭角色也可能轉換,這些微妙的變化容易讓情緒變得敏感;若我們不加以調適,就容易陷入孤單、失落甚至沮喪的情緒之中。
許多人以為情緒是一種「問題」,但心理學觀點提醒我們——情緒不是敵人,而是訊號。它提醒我們當下的心理需求是否被忽略,例如「我好像需要陪伴」「我感覺不被理解」「我對現在的生活節奏不太滿意」。開始學會與情緒對話,而不是壓抑或逃避,就能更清楚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也比較不容易陷入長期的情緒低潮。
 
ree

情緒的溫度計:你今天的心情是幾度?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心情是一支溫度計,那你今天的情緒是高溫、溫暖,還是偏冷?有些日子,我們的心情像春日陽光,輕鬆愉快;有些日子,則像冬日寒流,讓人感到沮喪或孤獨。
將情緒視為溫度,是幫助自己覺察心情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每天花幾分鐘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
⮚         今天有什麼事讓我感到開心或感動?
⮚         有什麼讓我覺得煩悶或心煩?
 
另外,身與心本就是一體的。當心裡快要撐不住,往往身體會最先發出訊號。此時,不妨也問問自己:我的身體感覺如何?是緊繃、疲倦,還是輕鬆自在?這些看似簡單的小提問,能引導自己更貼近情緒軌跡,進而找到適合的調節方式,讓身心都能回到平衡的狀態。
有些人會習慣「忍著」,覺得把不舒服的情緒說出來好像是示弱。但其實,寫下來、說出來,反而能讓壓力有出入。你可以準備一本「情緒日記」,每天寫一句話紀錄當天的情緒和原因。例如:「今天覺得有點悶,因為沒人打電話給我。」或「今天開心,因為陽光很好,我出門散步了。」這些文字的累積,會讓你更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並找到調節的方法。
透過「情緒溫度計」以及「情緒日記」這些方式,我們可以把抽象的情緒變得具體、可觀察,也比較能掌握它的變化與背後的意義,你會更容易察覺情緒的起伏,並及時照顧自己的心理狀態。
 

設計「生活處方箋」:用日常行動照顧心情 

情緒溫度可以透過「生活處方箋」來幫助調節。它的意思是:我們可以像開藥一樣,根據自己的狀態,為自己開出一套專屬的生活建議——而這些建議,不是什麼艱難的挑戰,而是你可以每天簡單做到的小行動。 
這裡有幾種特別適合樂齡族群的情緒處方行動,不妨從中挑幾樣,寫進你的「生活處方箋」中:

曬太陽:讓光線成為你的快樂來源

每天早上或下午外出走走,讓身體曬曬太陽。不用太久,10到20分鐘就好。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幫助大腦分泌血清素,是天然的「快樂荷爾蒙」,還能改善睡眠、提升免疫力。

打扮自己:從外在形象提振內在情緒

即使只是待在家中,也可以穿上喜歡的衣服,噴一點淡淡的香水,或整理頭髮。外表整潔亮麗,會帶來一種自我肯定的愉悅,讓心情更穩定。

 每日感恩三件事:培養正向心態

睡前靜下心,想想三件值得感恩的小事,例如一通電話、一頓好吃的晚餐、一個愉快的對話。這個習慣有助於大腦轉向正面思維,減少焦慮和煩躁。

 主動打開人際連結:走出孤單的心情

孤單並不總是因為沒有人,而是因為失去了聯繫。你可以主動打個電話給朋友、參加社區活動、學習新的技能或加入讀書會,這些都能創造溫暖的互動。
 

找出阻礙人際關係的行為

有些我們自己沒發現的習慣,可能會讓人際關係受阻,例如說話太直接、容易批評、對變化過於抗拒。花一點時間觀察自己,願意調整,就能讓關係更順暢,情緒也會變得更平和。

練習同理心:理解他人,溫柔自己

當我們開始試著理解他人的感受,也會對自己的情緒更有包容力。用「如果我是他」的角度去看事情,能讓衝突變少、誤解減輕,也讓心更柔軟。
 

「生活處方箋」:你專屬的情緒小幫手


鼓勵大家親手寫下屬於自己的「生活處方箋」,不論是記在隨身筆記本裡,或是寫在一張小紙卡上、折好放進錢包或又袋,隨身攜帶,讓它成為你日常生活中的溫柔提醒。
寫下這份處方箋時,也可以一併思考這幾個問題:

⮚         我想嘗試做哪一件讓自己感覺更好的事?
⮚         為什麼這件事能讓我感到安心或舒服?
⮚         有沒有其他可以替代或補充的行動選項?

這些提問,能幫助你更深入認識自己的情緒節奏,逐步建立出份真正屬於你、也最貼近你需要的情緒照顧方式。
這份生活處方箋不是作業,而是一份照顧自己的提醒。當你哪一天感到孤單、低落、失去活力時,請拿出這張你曾經用心寫下的生活處方箋,不妨從中選擇一項行動,實際試著練習看看。
你也可以在每個月的月底,重新檢視這些內容。看看哪些方法對你最有幫助,哪些需要再調整。這就像為自己的心情做一次健康檢查,慢慢建立屬於你的「情緒復原地圖」。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越來越了解自己在不同情緒狀態下,什麼樣的方式最有效、最適合自己。
這份生活處方箋不必拘泥於形式,隨時都可以調整和補充。情緒本來就是流動的,有時需要更多的陪伴與支持,有時則需要獨處與反思。重要的是,這張生活處方箋成為你在生活中對自己的承諾,一份溫柔而堅定的提醒:無論生活如何變化,你都值得被善待與關愛。
 

把每一天,活成讓自己舒服的樣子

ree

樂齡生活不是成長的終點,而是一段全新的開始。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懂得用日常行動照顧心情,就能在生活裡養出真正的安定感。
把每一天,活成讓自己舒服的樣子,其實就是學會順著自己的節奏生活,不再過度迎合外界的期待,而是把注意力慢慢拉回自己身上,問問心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為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照顧好了,才有力量面對生活中的起伏,也才能以更溫和的方式去對待他人理解世界。
情緒照顧,其實和健康管理一樣,需要持續而穩定的練習。就像身體會因為飲食、運動而改變,心情也會因為每天的小選擇而變得更穩定。當你願意在生活中加入一些讓自己感覺安心的小習慣,比如每天出門曬太陽十分鐘、寫一段情緒日記、與朋友聊聊天、為自己打扮,這些看似微小的事,其實都是在一點一滴地調節情緒的溫度,讓心不再冰冷,也不再被情緒牽著走。
願你走在未來的歲月裡,不論天晴或陰雨,都能安心自在地與情緒共處,活出屬於自身的節奏與溫度。因為真正的安定感,不來自外在的條件,而是你願意好好地對待自己,並在每一個當下,選擇舒服地生活。
編按:高齡者在退休後常面臨身體機能退化、心理支持系統弱化與社交網絡縮減等問題,而這些挑戰常以「身體不適」「情緒困擾」或「孤獨感」表現出來。為協助高齡者面對老化過程的心理調適,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及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合作,於2025年5月14日邀請朱家慧心理師來校演講,共吸引實體42人與線上60人參加,本文為當日演講的重點

  


留言


©2023 學老誌|陪你一起學老的雜誌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