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槌動青春迎樂齡

  • 作家相片: Usr Ntpu
    Usr Ntpu
  • 10月20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文/林沛君 中華民國槌球協會副秘書長

ree

槌球的起源與歷史


槌球(Gateball)源自法國的傳統槌球運動(Croquet),1947年由日本鈴木和伸先生改良為更適合長者的運動,命名為「門球」,在臺灣則稱為「槌球」。因其規則簡單、節奏輕柔,深受銀髮族喜愛,並逐步擴展至各國。 1980年代,槌球經由日本引進臺灣,逐漸在各縣市建立推廣組織。如今,槌球已被納入全民運動會與原住民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也獲得教育部核定為甄試盃賽的運動項目,是一項適合全年齡層參與的運動,也從早期以銀髮族為主的活動,逐步轉型為跨世代、強調策略與合作的益智型團體運動。

世界槌球聯合會創始會長笹川良一先生曾指出:「槌球是從高齡者到小孩都能參與的運動,能促進健康、豐富人生,同時也是交流的平台,應該普及至全世界。」目前槌球以亞洲為核心,推廣至五大洲,每4年舉辦一次世界槌球錦標賽,由會員國輪流主辦。在臺灣,每年10月也會舉辦國際槌球公開賽,邀請各國選手來台交流、參賽,並結合觀光行程,促進國際友誼與槌球技術交流。
 

槌球運動對高齡者的益處 

槌球是一項對高齡族群極為友善的運動,不僅能促進身體活動、增進關節與肌肉協調,更因比賽過程中需策略思考與觀察隊友動向,有助於活化大腦、延緩退化。因為強調團隊合作與溝通,能提升長者的社交參與和心理健康,進而減緩孤獨感與憂鬱情緒。其基本動作如擊球、撿球、閃擊,對四肢與關節具有溫和的復健效果,適合高齡者作為康復與保健的運動選項,且運動節奏緩和,打球過程中亦可邊走邊聊天,有助放鬆心情、促進身心健康。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槌球兼具運動、認知與社交三大功能,是實踐健康老化的理想方式。研究顯示,規律運動與積極社交參與,可有效預防或減緩代謝症候群、失智症與退化性關節病等高齡常見疾病。而槌球所帶來的身心刺激與社會互動,有助於延緩老化進程,減少長期照護依賴。

另根據湖南科技體育大學李欣澤等人發表的研究指出:「槌球對長者的心理與身體皆具有正向影響,參與者的情緒穩定度與身體機能均有顯著提升。」類似的觀察也見於Traphagan(1998)所撰寫的〈Reasons for Gateball Participation among Older Japanese〉一文,他在日本東北地區進行為期兩年的田野調查,發現槌球對長者而言,不僅是一項體能活動,更是一種日常生活的重心與精神寄託,有助於延緩老化並預防失智現象的發生。
槌球的比賽規則
槌球的基本打法類似高爾夫果嶺推桿,側打或跨打皆可,球桿揮動方式如鐘擺,擊球時需對準球心,以推擊方式讓球通過球門。比賽場地長20公尺、寬15公尺,參賽者分為紅白兩隊,各由5名隊員上場。先攻隊使用紅色單數球(1、3、5、7、9號),後攻隊使用白色雙數球(2、4、6、8、10號),每位球員皆對應一顆專屬號碼球。場上設置三個球門與一根終點柱,球員需依序讓自己的球通過第一、第二與第三球門,每通過一門可獲1分,通過第三門後再擊中終點柱可再得2分。比賽採計分制,每場時間30分鐘,率先取得25分者獲勝,若時間結束,則由得分較高的一隊勝出。
 

銀髮族學習槌球的案例分享

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友劉秀蓮老師為例,她與槌球的結緣起源於先生的中風,當時焦慮不安的她,正思索後續的復健方式時,在友人建議下陪同先生至松山區民權公園嘗試槌球運動。沒想到,在日復一日的陪伴與練習下,先生的健康逐漸改善,而她自己也愛上了這項運動;槌球不僅成為復健的良伴,更為她的退休生活注入全新活力。

看見槌球帶來的正向改變,她也開始投入槌球推廣活動,自2020年起,她與母校合作開辦了幾期槌球推廣研習課程,這幾期培訓出的槌球學員,也成為北教大校友槌球隊的中堅力量,並且壯大了臺北市槌球聯合會的成員基礎,筆者來到位於麥帥二橋下的臺北觀山槌球場時,更能感受到這份活力。今年4月的某天下午,《康健雜誌》為報導即將舉行的2025年雙北世壯運的槌球項目,特地前來觀山槌球場採訪,當記者與我還未走近,遠遠望去,球場上早已聚集了不少揮桿的身影!

樹林體育園區的木槌球場是另一個熱門的練習基地,每日清晨與午後,同樣可以見到長輩齊聚切磋球技。這片草地由樹林區體育會槌球委員會認養維護,場地整潔、草皮平整,深受球友肯定。現任新北市體育總會槌球委員會主委、同時也是樹林區槌球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祝平校長,退休後投身槌球推廣已逾三十年。他活躍於校園、社區及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等,長期致力於基層教學、裁判與教練人才的培訓,是新北市推動槌球運動的重要推手。更有部分長者因打出興趣來,積極參與槌球教練講習,考取教練證照,返身投入文化健康站的教學服務,將自身所學回饋給其他長者,實踐終身學習與社區關懷的精神。

另一個故事來自臺東的吳當老師,畢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職退休後專心於文學創作,作品曾多次獲得教育部、教育廳著作獎等。退休多年後,因一次妻子朋友的邀約與槌球結緣,兩人從此踏入槌球世界,從練球、比賽到旅遊,樂在其中,更將體驗寫成三本槌球文學作品《紅球與白球的競技歲月》《槌球,加油!》《跟著槌球去旅行》。他說:「每一次站上發球區和在球場打擊,都是膽識和技能的茁壯歷程」。
他以文字記錄了槌球帶來的喜悅與轉變,隨著年歲愈長,對新知與才藝彷彿失去彈性的橡皮筋,已少有學習的動力了,不料一次的意外邂逅,讓他與妻子對槌球產生了無比興趣。參與槌球活動短短一年內,他便感到生活變得多采多姿,彷彿走入一座槌球森林,愈走愈茂密深入,愈打愈有興趣。經歷無數球場的洗禮,與世界各地的球友互動切磋,他說:以球會友,不僅提升了人際關係,更拓展了生活圈與生命的寬度,讓他充滿光彩與喜悅。


槌球在三峽地區的推廣現況 


在新北市體育會槌球委員會的推動下,三峽地區逐步建立起基層槌球教學系統,並結合五寮國小、成福國小及新北市立明德高級中學等學校,將槌球納入校園課程或社團活動。各校培育出的隊伍不僅在各類賽事中表現亮眼,更積極參與校園與社區的推廣活動,成為推動三峽在地槌球發展的重要推手。

其中,五寮國小作為三峽地區最早投入槌球運動的學校,於2023年榮獲青年盃全國槌球錦標賽國小組亞軍,並在校方與家長會的支持下,組隊赴日本參與槌球交流賽,獲得當地媒體關注與報導。令人振奮的是,五寮國小於2024年再接再厲,成功奪得青年盃國小組冠軍,展現持續精進的實力與培訓成果。成福國小則透過槌球社與教練的持續投入,連續3年舉辦「槌球家庭日」,讓親子一同體驗這項新興運動。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與玩具銀行也連續八年合作,舉辦了「北大玩具節」並朝向全齡化,鼓勵小孩、父母和祖父母一起參與。2024年時,成福國小槌球社的任詩菱教練並自薦設立槌球體驗攤位,她說:「槌球是我心目中最合適的全家人運動,它既溫和又健腦,簡單又有趣。我想讓更多家庭認識這個運動。」於是第一次協辦就吸引小自5歲、大至80歲的北大居民參加,攤位闖關條件也由一位大人和一位小朋友組合,二人合力將球打過2公尺和3公尺的球門就挑戰成功;當天吸引數十組親子和祖孫參加,有一位早晨在校園內練太極拳的大姊興奮說表示,槌球喚起她對爸爸的回憶,也因為參加體驗讓她和孫子有了共通的話題。 

緊鄰台北大學的北大特區有寬敞的道路規劃和綠地配置,吸引許多想提升生活品質的新居民,今年第八屆的「北大玩具節」參與人數並創下歷史新高,達1,800人次,槌球攤位也人潮洶湧,顯示在優良的居住環境之下,北大社區居民逐漸重視親子關係和身心健康,透過連續二年協辦北大玩具節提供的體驗活動,更讓槌球在當地的能見度提升,而我們也觀察到槌球活動的特性,確實能提供社區居民能兼顧全家人樂趣和健康的運動新選擇。

未來,期望在新北市體育會槌球委員會的持續帶動下,進一步擴大槌球參與族群,規劃親子營、樂齡槌球班等多元活動,並希望能在校園或社區尋找適合的場地,設立專用槌球場,打造更完善的槌球教學與比賽空間,以活絡三峽地區的槌球風氣。

 

槌球為退休生活打開了新篇章


正如學者Traphagan研究中提到:「槌球是一種社會儀式,一種讓長者透過規律活動重新擁抱群體的方式。」運動帶來的幸福感,來自於「一起」的過程,槌球讓人交到朋友、找到目標,也為退休生活打開了新篇章。如果你也想體驗這份快樂,不妨走進附近的槌球場,拿起球桿體驗一次,從握起球桿的那一刻起,也許就為退休生活開啟了一道新的窗。

  


留言


©2023 學老誌|陪你一起學老的雜誌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