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學老」學什麼

  • 作家相片: Usr Ntpu
    Usr Ntpu
  • 7月8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文/王如雁 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

我們可以藉由在不斷「學老」的過程中,更進一步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並發現自己與客觀的環境都是一個寶藏;因著發現與改變,讓自己、家人和身邊的人關係變得越來越好,銀髮生活會更加豐富,幸福也隨之而來。
 

學習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


因著年齡的增長與環境的迅速改變,你會發現自己開始有力不從心、時不我予的沮喪感,但我們從「退而不休」的提醒中,是否意識到「轉圜」正是我們該學習的方向,例如當我們看見別人的行為、生活習慣或價值觀與自己不一樣時,會覺得不順眼?想要提醒、教育與改變他?例如在公共場合看到年輕人大聲喧嘩,想要仗義執言叫他們安靜點嗎?但反問自己,我年輕時是否也和他們一樣?若是,接下來會產生衝突嗎?冷靜下來,或許一場不必要的紛爭就避免了。有時理性冷靜的穩定自己不滿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他人與我們不同的時候,更加客觀地審視自己,且避免不必要的衝突發生。
 
夫妻之間雖然個性不同,一方是慢郎中,而另一方則是急驚風,在年輕時,可以共處一室多年,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差異反而彼此失去了原有的耐性,以致關係失和到要分手的地步。個性不同的磨合過程中,確實會遇到很多挑戰,難免在溝通不良時容易產生情緒反應,例如生氣或不滿。我們常常希望對方能改變成與我們一樣,卻忽視了每個人的個性本來就是獨特的;此時尊重與包容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我認識一對夫妻,先生是位醫生,太太則在銀行業工作,一次我們集體出遊,太太非常熱心幫大家打點各種事情,幫大家買吃的,張羅來張羅去。那時候,先生看著太太,對我說:「我跟我的太太性格完全不同,我是個非常內向的人,什麼話都不想說,也不擅長與人互動,很多事情我都悶在心裡,無法表達。但我的太太卻非常外向,無論跟誰都能迅速打成一片。她對人熱心,主動積極。我們結婚多年,我最重要的體悟就是,我開始欣賞她的個性。她的開朗、熱情是我無法做到的,因受她的影響,我也變得更加正向,不再那麼悶著過不去。因此,不管她做什麼,我都用欣賞的角度去看待她。」聽完這段話,我深受感動。我們是否可以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人格特質,而不會因為差異而試圖想改變對方,以致產生不愉快的事情?少了挑剔或批評,而多了和諧與體諒。

學習不同時期親子關係的改變


我們的人際關係一直在變化,尤其是家庭關係。從嬰兒、幼兒、青少年、青年、成年、壯年、老年,每個階段的關係都在變化中進行;特別是孩子成家後,關係的變化更加明顯。有些婆婆會說:「我的兒子現在什麼事都不再想到我,而是先想到他的太太。」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子的角色已經不只是你的兒子,他更是他太太的丈夫,甚至是孩子的父親。這種關係的變化我們要去認識和接受現實,並相應地調整自己。
 
作家龍應台曾在她的書中寫道:小時候,她送兒子去學校時,兒子離開她後,總是頻頻回頭看著漸行漸遠的媽媽;但當兒子長大成人後,他們道別時,兒子往前走卻再也沒有回頭。這個細節讓她深刻體認:而我也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一場,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這個生活中的現實提醒我們每一位父母,都當隨著孩子們的長大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而隨之變化。

學習生活中「和而不同」的相處模式


生活習慣都非一日養成,想要改變也非易事,例如,睡覺習慣就是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有人習慣早睡,有人則喜歡晚睡;而當不同的習慣在同一屋簷下碰撞時,久而久之就不需要面對了。有些人年輕時能夠忍受另一半的打鼾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忍耐力可能會逐漸減少。這讓人不禁思考,為什麼年輕時能接受的事情,現在卻難以忍受?這些改變大多源於我們的生理時鐘不同,也有調整的必要,那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以適應這些不同?
 
夫妻到老是否仍要同床而眠?或同房而眠?甚至分房各自擁有自己的空間?夫妻同心協助完成各自擁有的美夢,似乎已成了老年人的共識。如同家中子女的生活作習與父母不同;孩子習慣晚睡,而父母則習慣早睡。若我們能讓孩子知道彼此生活習慣的差異,相互體諒,睡覺的事就不是問題了。

學習團體中背景不同可能的影響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大型的旅遊團,團員都是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有一天,我聽到幾個同伴在爭吵,甚至罵起了三字經,這讓我感到震驚。這個經歷讓我意識到,背景不同會直接影響到人的行為和互動方式;甚至,父母的家和兒子的家,也都會因為背景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因為兒子結婚後,與媳婦建立的新家庭有著自己的一套規則和生活方式,這些都與父母原來的家有所不同。當我們仍帶著「家天下」,你家就是我家的觀念,走進子女的家時,可能會感到不習慣,因為我們忘了這是另一個家庭的領地。
 
有位老奶奶,她不想與子女同住,因為她無法在家中做主,因此她寧願選擇獨居,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改變自己去適應別人的生活,更不需要兒子、媳婦為了要配合她的生活模式,而產生衝突及摩擦。這位老奶奶反映出她對家庭的一種觀念與心態,也提醒我們在面對生活習慣的差異時,應該更多的覺察和深刻理解,並且不斷的調整自己來適應環境。

學習世代間價值觀和想法的不同


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我這一代很不同的,他們的想法和行為方式可能會讓長輩感到困擾。曾經有一位長者分享,他的兒女非常孝順,帶他們一起去外地露營,然而,當他到達現場後才發現,露營地的設施和環境對他這樣的長者來說非常不方便,無論是起床還是夜間活動,都讓他感到辛苦。使原本的好事大大的打了折扣,很是可惜。或許我們應該學習如何去接受和理解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並評估自己的能力;學會在這些年齡差異中找到平衡,找到一個讓自己感到舒適合宜的位置。
 
至於在性別、個性、關係、生活習慣、背景、家庭和年齡等多方面的差異因素,都需要在生活中審慎思考。這些差異讓我們反思如何在不同的環境和情境中,重新認識和尊重他人的獨特性,並且學會接受這些不同,以使自己立於最合適的位置。

學習面對現在自己與過去的不同


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是必要的。我們可以從日常習慣中的「過」與「不及」來反思,在兩個極端之間,能否將它們調整到中間點,使其更中庸、更平衡?比如,有些人年輕時可能有潔癖,無法忍受地板上有一根頭髮;但隨著年齡增長,體力減退,這種習慣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如果依然堅持這樣的標準,可能會因無法達標而感到沮喪,甚至與自己生氣。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能夠調整自己的標準,學會放鬆一點,不再那麼苛求自己?當生活中的某些習慣不再適合時,我們應該及時反思和調整,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這樣,我們才能在變化中依然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對年長的人來說,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很多人捨不得浪費食物,會把剩菜打包回家,然後再吃一兩頓。在過去,環境較單純,感染風險較低,而今病毒和細菌變得非常多,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種習慣。因此,要開始練習不吃隔夜菜,而是盡量現煮現吃。吃完一餐就結束,不要留到下一餐;最多只隔一餐,而不隔夜。節儉是美德但健康更重要,不要因小失大,結果變成醫藥費的付出超過省一頓飯菜的花費,得不償失。
 
我曾經遇過一位長者,他有了新鞋卻不捨得穿。問他:「你的鞋底已經磨平了,下雨天走路很危險。萬一摔傷,醫療費用可能比新鞋還高,你不是買了新鞋嗎?」他回答:「小時候家裡很窮,吃不飽、穿不暖,那種貧窮的日子我永遠記得。現在生活好轉,我覺得自己不能浪費,因為以前過得太辛苦了。」記憶中的貧窮,使有些人捨不得為自己用好的東西。這種錯植節儉的習慣,是我們在許多老人身上常見的現象之一,雖然節儉是美德,但過度的節儉也可能影響了生活品質;要想掙脫確實不易,但這卻是老年人該學的功課。
 

學老是堂必修課


「學老」是一門需要轉念與力行的功課,不諱言有其難處,但也不到窒礙難行的地步。若是願意放軟自己的身段「不恥下問」求教於人,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姿態;這樣「學老」是為自己、也為別人好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有云:「謙虛的人有福」,願意「學老」就是謙虛的表現。「學老」是終身學習的功課,也是必修的功課,因為環境不停地在改變,若不了解與學習,必然跟不上變化的腳步,以致相互不適、格格不入,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如此即使活得長久,生命也因之貶值。總之,「學老」或許是個挑戰,然成敗乃一念之間,當你願意「學老」便是成功的開始。萬事起頭難,我們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吧!


Comments


©2023 學老誌|陪你一起學老的雜誌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