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學老誌》邀讀者一起成長

  • 作家相片: Usr Ntpu
    Usr Ntpu
  • 4月22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文/林儀芬 國立臺北大學USR計畫專任助理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如何讓銀髮族持續學習、參與社會,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中心及社科院USR計畫所創刊的《學老誌》,於2023年9月創刊後,為收集讀者的意見回饋,曾經舉辦「爸媽學老 我抽電腦」的活動,獲得500多份大學生與父母的閱讀心得,幫助刊物繼續成長。

為更深入了解中高齡長者的閱讀回饋,於2025年1月6至7日舉辦了兩場的讀者座談會,邀請熱衷學習的長者與編輯群交流,共同探討《學老誌》未來的改進方向,期許在超高齡化社會下,更能幫助中高齡者透過「學老」,達到健康老化與活躍老化的目標。


講師邀請:前汽車情報雜誌總編輯 黃延鐘


座談會主持人黃延鐘,曾任汽車情報雜誌總編輯、裕隆企劃資深經理及鴻海技術顧問,退休後投入教學,現為教育部苗圃計劃設計思考教練,專注於創新思維與設計人生教學。黃延鐘過去對於市場研究、戰略規劃、商品企劃等方面有諸多經驗,這次特別邀請他來引導長者討論,運用設計思考的對話與共創方式,深入挖掘讀者需求,也回饋讀者期待的方向給《學老誌》,不僅讓讀者的聲音被聽見,凝聚集體智慧,也共同塑造未來風格與增進社會影響。


讀者分享:增進多元學習 活化交流互動


活動過程中氣氛熱烈,來自在地的讀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歷程及對《學老誌》的看法。例如67歲的陳先生提到,自己退休後熱愛閱讀與唱歌,希望透過雜誌獲取新知、提升寫作能力;50歲的林大姐則熱衷音樂與閱讀,並期待雜誌提供更多社區活動資訊,讓讀者有機會交流互動。在資訊獲取上,多數與會者表示,除了閱讀實體書籍與雜誌,社群媒體如YouTube、Facebook也是重要的學習管道。
此外,部分長者習慣參加線上課程,例如健康管理、理財教育與生活技能等主題,隨著科技發展,如何讓高齡學習者適應數位化時代,也成為另一個重要議題,也有與會者表示,對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網路平台仍存有障礙,因此期待《學老誌》未來可考慮開設數位學習專欄,提供簡單易懂的教學內容,幫助長者跨越數位鴻溝。綜合而言,讀者認為紙本雜誌仍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尤其適合收藏與反覆閱讀。


內容建議:從精英到普羅 貼近讀者生活


與會者普遍認為,《學老誌》的內容豐富且印刷精美,但部分文章較偏向「精英化」,建議涵蓋更多一般民眾的生活故事。「雜誌報導的成功人士固然有參考價值,但如果能增加更多貼近普通讀者的故事,例如長者如何規劃退休生活、面對健康挑戰等,會讓人更有共鳴。」一位讀者建議說。此外,也有讀者希望雜誌能與社區活動結合,例如讀書會、講座、健康運動等,讓知識不只是閱讀,而能轉化為行動。另有長者表示,希望增加與他們生活經驗相契合的內容,例如高齡就業、照護資源、代間學習等;尤其讀者還特別提到,可以邀請更多高齡者投稿,分享自身的學習故事與人生經驗,讓《學老誌》成為真正屬於長者的知識交流平台。


專家觀點:建立學習平臺 串聯線上線下


另外在座談會上,黃延鐘也提出對《學老誌》的發展建議。他指出,天下遠見50 Plus等媒體已成功將紙本、線上課程、影音內容整合,打造完整的學習生態系,這或許也是《學老誌》可借鑒的方向。「學老誌應思考,是否僅作為知識傳遞者,還是應該成為行動者,推動學習與實踐的結合?」甚至未來也可以探索更具系統性的課程規劃,例如飲食文化、心理健康、運動習慣等主題,並與社區和學校合作,提供更深度的學習體驗。

除了提供知識,《學老誌》還可以發展更有互動性的學習機制,例如開放讀者投稿、分享學習經驗,甚至建立專屬的線上社群,讓讀者能夠彼此交流、互相支持。此外,高齡教育的另一個挑戰在於如何讓學習持續深化,而不僅停留在淺層的知識獲取,因此黃延鐘也建議,《學老誌》可與其他機構合作,推出深入探討特定議題的系列專欄,讓讀者能夠透過連載式內容,獲取更具結構性的知識。


特色發展:開發銀髮志工,推動學老品牌


另外一項特別的議題,是與會者也談到志工角色的重要。許多退休人士願意參與社會服務,若能建立「高齡志工」制度,讓擁有專業知識與經驗的長者協助內容撰寫、課程規劃,將有助於提升《學老誌》的內容品質與影響力。「北大社區可以作為示範點,若能成功打造學老平臺,不僅能吸引更多讀者參與,也可能成為全國高齡教育的參考範本。」黃延鐘期待說,透過品牌建立與社群經營,讓《學老誌》不只是一本雜誌,而是一個能夠影響更多人的學習運動。尤其志工團隊還可以協助學老誌舉辦實體活動,例如健康講座、社區課程、學習分享會等,讓雜誌的影響力從閱讀延伸至實際行動,讓高齡族群能夠發揮智慧與經驗,為青銀共學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活動意義:《學老誌》邀讀者一起成長


「學老,不只是變老。」這是許多《學老誌》讀者在座談會中最深的體悟。《學老誌》不只是一本雜誌,而是一個學老行動平台,它不只是傳遞資訊,而是讓讀者參與、實踐,真正落實學老精神。於此,座談會不只是收集意見,而是一場「共創」的過程,讓《學老誌》成為讀者真正需要的學習平台,讓「學老」成為行動,而不是單純的概念或知識而已。


未來展望:讓「學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綜合讀者在這兩場座談會中的回饋顯示,學習對於銀髮族而言,已不僅是獲取知識,而是期待落實在生活與維持社交。《學老誌》原本只是臺北大學USR計畫的項目之一,著重在大學對於「社會面」的倡議、培力、與教育,其他面向尚廣泛涉及學生面、長者面、據點面與跨校面等;透過這兩場的讀者回饋,我們收集如借鏡國內成熟媒體的運作模式、強化內容的親民性、串聯線上與線下活動、發展志工體系等諸多建設性的意見。

未來《學老誌》將繼續努力精進,不僅是作為一本雜誌,更是一個推動銀髮教育、促進終身學習的重要平台,讓知識和生活結合,更讓「學老」成為一種未來的生活方式,最終成為銀髮族學習的夥伴,齊創自己豐富多彩的第三人生。


座談會中讀者的回饋摘記


陳大姐

「這是一本讓我感覺自己還能不斷成長的雜誌!不只是提供知識,而是提醒我們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陳大哥

「每次讀學老誌,都讓我產生新的學習靈感,並實際去行動!這不只是一本雜誌,而是一個鼓勵我們改變與挑戰自我的契機。」
許大姐

「每次讀學老誌,我都能找到一些能立即應用的知識。這本雜誌讓我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準備,不是等到退休才開始思考!」
溫大姐

「學老誌讓我發現,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能是學習的機會!帶我進入一個新世界,讓我發現即使年紀大了,還是能學新東西!」
黃大姐

「學老誌的故事讓我有共鳴,讓我知道學老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等待變老。我發現自己不是孤單的,還有一群人在一起努力學老。」
張大姐

「學老誌應該推廣到全國,讓更多人知道學老可以這麼精彩!它讓我相信,退休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林大姐

「這是一本讓我不再害怕變老的雜誌!不只是一本刊物,而是一個讓人找到生活目標的指南。」
林小姐

「我不只在家閱讀學老誌,還會和朋友分享,一起討論學老的可能性。這不只是學老,而是一種新生活方式!」
邱大哥

「學老誌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實踐學老精神。讓我意識到,學老不是老了才開始,而是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開始!」
洪小姐

「學老誌的內容專業又接地氣,無論是健康、財務還是法律,都讓我覺得實用。這是一本讓身心靈同步成長的刊物,讓人越讀越有力量!」





Comments


©2023 學老誌|陪你一起學老的雜誌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