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輪椅族體適方案到高齡支持團體
- Usr Ntpu

- 7月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文/林恬安 新北市私立恆安住宿長照機構社工師

前幾年的我開始觀察路上的老人,發現普遍有肌少症,而使用拐杖走路的老人,普遍也都有類似的特點,例如手腳很細、走路很緩慢、平衡感不佳,容易重心不穩,而路上也不難發現坐輪椅的衰弱老人,看來非常需要增加肌力,因此發自內心的想為高齡長者做點什麼,並有機緣就與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合作了一項「高齡輪椅族體適能」課程。
第一期高齡輪椅族「體適能」
在2023年7到8月之間,我們於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連續辦理了六週的「輪椅體適能」課程,在六週的活動期間,共有11組輪椅族與照顧者持續參與。由於大家看到「體適能」課程名稱就不免害怕,我也觀察到大部分的長輩相當害怕運動,看到這類課程就不敢參加,害怕自己跟不上進度;故剛開始開課時,報名人數並不多,僅有七組輪椅長者及家屬報名參加,年齡介於70到90歲之間不等。而參加的長者大部分也因腿部肌力較弱,希望可以透過運動,讓自己提升生活品質,也擴大社交圈。因此我們透過一連串的活動設計,希望為這群高齡輪族育成為穩定的支持團體,以便未來可以長期相互支持。皇天不負有心人,這幾年下來,臺北大學USR計畫已經持續為這個高齡輪椅支持團體,連續舉辦超過四十場活動,可以說是全國少見的支持團體,也是一個極具特色的高齡服務方案。
在「體適能」的第一堂課程開始,我們前測發現輪椅族長輩普遍衰弱,肌力非常不足;此外,輪椅族長輩在ICOPE異常項目中,平均都有4項異常;另外在GDS量表中,9位長輩中也有2位有中或重度情緒困擾,家屬6位中也有1位有中度情緒困擾。可以概略知道輪椅族普遍肌力衰弱,此外也易有情緒困擾。
經過一期六堂課的訓練之後,我觀察到原本第一堂課的輪椅長輩,從反應緩慢、眼神充滿不安、恐懼,家屬則是雖然帶著期待,但卻都是拖著一個疲憊的身體。而經過了六次的訓練,長輩也從眼神空洞到充滿自信,透過每堂課不同的刺激,反應力明顯大幅進步,也從上課的遊戲過程當中,觀察到長輩非常喜歡與同儕互動,尤其每次到課堂後半部團體合作的小遊戲時,他們眼神都充滿期待。
由於有規畫比賽,所以長輩會互相討論贏得比賽的策略以及學習和照顧者通力合作,例如有一次的遊戲是用腳傳圈圈,全程只能用腳,有一位長輩則是想到一個策略——站起來比較快,而已完成的長輩也會去協助同隊的長輩,並為同隊夥伴加油打氣,為著就是能夠贏得最後的比賽獲勝。
透過每一次的課程,長輩的反應力明顯增加,也讓笑容增加;至於照顧者,原本從愁容到笑容,也透過課程中的訓練,讓照顧久了、疲憊的身子得以放鬆;此外,家屬之間的互動與連結也因此增加,彼此開始互相鼓勵,同時也分享照顧上的甘苦談。
第二期高齡輪椅族「身腦適能」
到了第二期另五週的課程中,則是開了高齡輪椅族「身腦適能」課程,自2024年7月19日起至8月23日辦理;五次課程下來,長者、家屬、志工與師生參與共高達227人次,而每次活動平均也有13組輪椅家庭參加。
這次我增加了許多肌耐力的訓練,透過彈力帶的阻抗訓練來增加長輩的肌耐力及爆發力。此外,也透過團體類桌遊的遊戲方式,增加長輩動腦的機會;例如利用超大撲克牌,讓長輩分成兩組玩接龍,從K一直排到A,透過一張紅色的紙牌,接一張黑色的紙牌,每位長輩皆會拿到一些紙牌,同一組的要通力合作,找到接下來要排的紙牌,不僅讓長輩對數字有認識外,也讓他們有不同的視覺刺激。由於是競爭哪一隊最快速,故長者、照顧者都會互相幫忙,產生了向心力,也產生了強烈的連結,原本可能互不相識,但是透過課程,變成了好朋友。
在第二期的課程中我也觀察到,長輩的肌耐力真的明顯變好,原本因為不常活動,導致肌肉僵硬的長輩,可以透過彈力帶阻抗的訓練,讓柔軟度變佳,肌肉也得以得到放鬆;不僅如此,指令也會隨著課程一次比一次難。例如透過告訴長輩腳下有鯊魚在下面游,會吞吃腳沒有抬起來的長輩;請長輩將手舉高撐住彈力帶、腳抬高,維持100秒。看到長輩、照顧者普遍都能完成,原本於第一期課舉步維艱的長輩,到了最後真的都能盡力完成指令了,實在是令人興奮。
今年94歲的李奶奶,是年齡最長的學員,但是她相當活躍,每次教的動作都做好做滿,在最後一堂課頒獎的時候,她也分享到每次出門參加這個活動都讓她很開心;另一位則是身為照顧者的陳大姐分享,每次在家裡面對照顧家屬的壓力,都會讓人喘不過氣,但是走到校園裡面,跟著大家運動,心情都會變好,所以她每次上課都要出來,得到更多正能量。另一位照顧高齡母親的廖大姊也在群組分享「每次活動結束都是滿滿的不捨和感恩,感謝大功臣幕後推手曾敏傑教授,我們何其幸福,有您關照長者的USR計劃。」
課程對輪椅族團體的幫助

增加長者肌耐力
透過彈力帶阻抗訓練,幫助長者能夠提升肌耐力。在課堂當中,透過快速拉彈力帶、拉彈力帶30秒以上的組合,使長輩肌肉能夠等長收縮,以及透過肌肉不同的刺激,來增加長輩的肌力與肌耐力。
增加長輩與同儕之間建立聯結網絡
透過課程遊戲設計,讓長輩彼此之間更能有互動,使彼此之間有更深的聯結,也鞏固日後相互支持的力量。
增加長者自信
透過課程進行及完成課堂中的指令,使長輩的自信得以增加;原本行為退縮的老人,藉由完成課程當中的指令也增加信心。
增加長輩的心肺耐力
在課程當中會增加有氧課程,透過彈力帶拳擊有氧課程,來增加長輩的心肺功能;我們也觀察到原本幾乎沒流汗的長輩,在加入彈力帶拳擊有氧課程後,各個都能夠流汗、變喘,以達到增加心肺耐力之目的。
增加長輩對色彩、數字的認知功能
透過各種好玩的類桌遊遊戲,設計各種不同的遊戲玩法,使長輩能夠有不同的刺激;而透過好玩的類桌遊,也使長輩能夠增加對色彩、數字的認知功能。
形成照顧者之間的紓壓支持團體
透過課程與活動的進行,讓照顧者的照顧壓力得以暫時紓解,並且彼此分享、互動、交談照顧經驗,形成照顧者之間的紓壓支持團體。原本可能上課前臉上明顯有愁容,但是下課後每個人都能大笑回去,顯示照顧的辛勞與壓力得以適度緩解。
從課程串聯活動到支持團體

超高齡化社會到來之後,依賴輪椅的高齡者將會日益增加,但是他們的需求卻被各方忽視,本人有機會與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合作,自2023年7月起,陸續開辦兩梯次的課程,共涵蓋11次的體適能與身腦適能訓練,藉以提升坐輪椅長輩的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等,也促使長輩肌肉能更加柔軟,並增加長輩對數字及色彩的認知功能,更促進長輩間建立聯結以增加長者自信。整體來說,課程不僅對於長輩帶來助益,也讓家屬與照顧者能夠適當紓壓。
在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的用心經營下,長期串聯外部資源,包括有美國石氏基金會、尖點科技公司、北大光榮扶輪社等支持;並引進學生自學方案與社團參與,如北大管樂團、晨星鋼琴社、跨系學生高齡自學方案等,結合投入支持該輪椅團體。除了本人所開設的兩梯次課程之外,尚設計「森林音樂會」「五五樂集」「輪椅音樂律動」「藝術療癒」與「咖啡體驗」等多元活動;如今已經累計辦理超過40場次的活動,讓「愛輪族」從一個活動、課程、方案,慢慢演變成一個長期的支持團體,可以說是全國少見的支持團體方案。過程中結合了學生志工、學生社團、與學生自學方案,也讓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見證台灣超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並作出具體的服務與回應,充分展現大學的社會責任。
編按:作者林恬安為臺北大學社工所碩士班畢業,已取得社工師、國際C級高齡體適能教練與健康管理師資格,長期於社區關懷據點擔任講師與教練,並曾應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邀請,設計兩梯次共11週高齡輪椅族課程,結合肌耐力訓練與遊戲設計,讓輪椅族、家屬和照顧者可以在玩樂中增加肌耐力,並發展成為高齡支持團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