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會友 不知老之將至
- Usr Ntpu
- 2024年3月2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024年9月20日
文/曾季隆 台北內科週報發行人

尊老敬賢,是中華文化最講究的美德,似乎「老」在古時候是一項難得的事,孔老夫子更曾說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可見他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策略,達到忘老的境界,實在值得銀青學習!
如何「發憤」,以致「忘食」?又如何「樂以忘憂」呢?雖從《論語:述而篇》沒有看到下文,無從得知孔子老人家是怎麼個想法,但是以我75年來的親身體驗,也可以談談,或能提供大家參考一下。
歷代的書,有浩瀚書海之喻,是人類智識的結晶,藉著文字代代傳承;朋友,有「友字天下情」之喻,如果沒有朋友,人生必然是孤寂的,那還有什麼情趣可言?一個人發憤,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即使在今日的創就業,若有心出人頭地,也必定要十年磨一劍,才能讓人刮目相看。那,閱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了!若「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便需將「書」和「友」牽連在一起,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他怎辦到一天看一本書
從1975年,我在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的第二天,自己告訴自己:「以後看書,不再為了考試、升遷或任何目的,只想從書得到樂趣」,便每天看書,什麼書拿到手翻閱一下,只要喜歡就看,不知不覺從三個月看完一本,數年後進步到一週看完一本,又數年後進步為每天看一本,到現在習慣已養成了,再忙碌的話也平均每天看一本。
過去,有些朋友曾問我:「怎麼可能一天看一本書?」其實說開了也沒有祕密可言,天下的書都是參考前人的著作,再加上自己的心得與創見而成,依80/20法則,只要書看多了,大部分都不必細看,每本書都找出前人沒談的部分就可以,豈不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書不在看得多 要懂得用才好
看書,當然不是快就好,也不是多就了不起,而在於「以書為友」、「以書會友」、「以友為書」,更透過我創辦的「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為媒介,我藉著「互助共學」的交流模式,以提升個人的學習與競爭力。
累積了大約49年的功夫,我才懂得「書在友中」的道理。閱讀,是開啟學習的最佳管道;朋友,不只是增進學習效果,而且能夠相輔相成,使生活不斷進步和發展。以書為友,正是將書的作者視同自己親近的朋友,一卷在手,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無拘無束的談天說地,增益自己所不能!若能再進一步的以書會友,藉「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無遠弗屆的傳播力,讓自己學習所得能夠「不論識與不識」廣與朋友交流。和書友相交一段時日之後,再進一步以友為書,好好「閱讀」朋友這本書,並從朋友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學問。
以「學老」來說,老化,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現代超高齡社會必須學習的課程,可是向誰學習呢?向書和友學習,便是最佳的管道!可惜過去「讀書會」重視的是,「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必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而不在交友!若是「書友會」,則將書和友的關係合而為一,將可發揮極大的「學老、忘老」功能。
逆轉人生五怕 開創第二春
素有長壽之國稱譽的日本,將「老人學」(Gerontology)譯成「創齡學」,它的本意是指人類雖然「生理年齡」會隨著歲月的不斷地增長,但仍能以全然不受限的「精神年齡」來正面思索人生課題,繼續築夢、追夢,不斷地開創充滿挑戰的人生第二春。
通常說來,創齡者在人生晚霞時期將面臨「五怕」的問題,所謂的「五怕」,這裡指的就是:創齡族一般所擔心的「怕死(臨終)、怕病(患疾)、怕無伴(寂寞)、怕貧窮(無財)、怕舞台喪失(掌聲消失)」。這五種,都是「創齡族」要面對與克服的生命課題。不同的是,對於吉澤久子(以101歲高齡安詳辭世的日本作家)來說,「年老是很好的事情,代表你有非常豐富的人生經驗、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所以不要怕老,老是很美好的事情。我們年輕時看夕陽,總是嫌夕陽匆匆,一下就過了。年紀變大,即使夕陽下山是那麼短暫,還是感到美好,這就是年齡帶來的美好感受。」
怎樣實踐 老是很美好的事情
自從看過很多老後的書,包括吉澤久子寫的書,我「以書為友」之後,才領略了「老」的真實涵意,懂得「老是很美好的事情」,自然就不怕老!同時,我更發現了「閱讀」不只是「讀」,更要「閱」,而「閱」指的是「閱歷」,也就是跳脫文字的阻隔,直接吸收作者的人生經驗。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