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老人福利的主要保障

  • 作家相片: Usr Ntpu
    Usr Ntpu
  • 3月20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4月22日


文/劉素芬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醫療衛生的進步,根據國發會推估2024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1.10歲,其中男性77.78歲、女性84.42歲,而出生率卻持續下降,導致老年人口在整體人口中比例顯著上升。行政院於2021年核定了「高齡社會白皮書」(參見 https://reurl.cc/bYQvZr ),指出超高齡社會和少子化趨勢乃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並揭櫫我國政府因應人口結構高齡化的發展目標及政策願景。人口超高齡化雖然對社會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卻也可能帶來新的產業發展和機會;因應當代社會結構的變遷,2021年的高齡社會白皮書即揭示「自主」「自立」「共融」及「永續」四大願景,將視角和行動策略從早期涵蓋的健康、長照、參與、反歧視等面向,擴充到世代融合、智慧生活、永續發展等議題,俾利社會朝向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 https://reurl.cc/Re5NAG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 https://reurl.cc/Re5NAG

 
「高齡社會白皮書」主張各部會應加強推動青銀世代交流,透過不同年齡層之間的和諧共處與互動,以促進世代間的融合,使高齡者能夠與其他年齡群體共同生活,分享經驗與知識,並在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高齡社會白皮書對於世代共融的主張,也與教育部「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的高齡教育政策相呼應(可參見 https://reurl.cc/Mjpp1X ),更加顯示代間交流和融合在超高齡社會的重要性,而這也正是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推動的核心目標。在面對資源有限與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跨世代的合作方式不僅能夠激發更多創新解決方案,提升整體社會的韌性,同時還能促進社會的包容性,減少代際間的隔閡,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老人福利法》作為我國高齡福利的基石,自1980年實施以來,經不斷修訂與完善,已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需求。該法的主要對象為所有65歲及以上的高齡者,其福利涵蓋經濟安全、健康維護、生活照顧、社會參與等多方面。政府也致力於改善高齡者的生活品質,促進其健康與福祉,並鼓勵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實現真正的社會共融,該法更是推動我國高齡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當前,我國的老人福利政策與措施,大致可以分成四大面向:

 

老人福利相關的經濟安全和措施


根據老人福利法第11-1條「老人經濟安全保障,採生活津貼、特別照顧津貼、年金保險制度方式,逐步規劃實施」。我國現行的老年經濟保障涵蓋了多層次的模式,首先第零層為老年福利津貼,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第一層是社會保險制度,為老年人提供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第二層則包括職業別退休金制度,根據不同職業提供相應的退休金保障;第三層則是個人自願的私人商業保險、儲蓄及家庭互助等,以進一步增強老年人的經濟安全。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處〈老年經濟安全制度專刊〉第6期 https://reurl.cc/VMA9VR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處〈老年經濟安全制度專刊〉第6期 https://reurl.cc/VMA9VR

現行的老年福利津貼包括老年基本保障年金、原住民給付、老年農民福利津貼、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及榮民就養給付等項目,為了保障中低收入老人的經濟安全及基本生活需求,符合條件的長者可向戶籍所在地區公所申請生活津貼,低收入長者每月補助7,759元-8329元,中低收入長者每月補助3,879元~4,164元。根據2023年的統計,累計發放津貼的老人數達到20萬8,407人,總補助金額超過168億8,586萬元。此外,中低收入長者若有需要可向戶籍所在地區公所申請修繕住屋補助,每戶3年內最高可補助10萬元。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處〈老年經濟安全制度專刊〉第6期 https://reurl.cc/VMA9VR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處〈老年經濟安全制度專刊〉第6期 https://reurl.cc/VMA9VR
 
另外若具原住民身份別,年齡介於55~64歲之間,在國內設有戶籍,並且符合相關條件,則可申請「原住民給付」,無需繳納保險費即可領取,這項給付自2011年國民年金法實施以來,取代了先前的「原住民敬老津貼」,自2024年1月起每月可領取4,049元。(相關資訊可連結 https://reurl.cc/g6VVkV )。


老人福利相關的健康維護和措施


在健康維護方面,根據老人福利法第21條「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定期舉辦老人健康檢查及保健服務,並依健康檢查結果及老人意願,提供追蹤服務」。我國目前已辦理多項為高齡者設計的健康檢查和保健服務,包括「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65歲以上長者和55歲以上原住民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和補助裝置假牙,根據統計在2023年共補助了112,196位高齡者。同時政府也針對中低收入老人提供假牙裝置補助,根據其牙口情況,設計了8種補助方案,截至2023年為止,也已經有5,785人獲得相關補助。此外,中低收入長者經醫生診斷需專人看護者,也可申請住院看護費用補助。

老人福利法第22-1條另規定「老人或其法定扶養義務人就老人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費、部分負擔費用或保險給付未涵蓋之醫療費用無力負擔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予補助」,符合資格的長者不需要提出申請,政府主動全額補助70歲以上中低收入長者所需支付的全民健康保險自付額,以減輕經濟困難老人的健康保險費用負擔。此外各級地方政府亦會視其規劃辦理65歲以上長者健保費補助,詳情請見健保署網站(https://www.nhi.gov.tw/ch/cp-4721-0d598-2645-1.html)。
 

老人福利相關的生活照顧和措施


根據老人福利法第16-1條「老人照顧服務應依全人照顧、在地老化、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社會參與及多元連續服務原則規劃辦理」,高齡者的生活照顧強調連續性照顧的精神,並且以居家式和社區式照顧為主要方向,內涵包括居家照顧服務、醫療復健服務、營養餐飲服務及日間照顧服務、輔具服務等等。衛生福利部根據上述法條,於2015年推動三讀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規劃各項長期照顧基礎為居家、社區及機構住宿之整合式服務,也確立我國的長期照護制度。目前現行的長期照顧服務共分成四大類,分別為「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租借、購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喘息服務」,簡稱「長照四包錢」,另透過「長照服務資源地理地圖,也能快速得知離您最近的服務資源有哪些。長照服務對象則為年滿65歲以上、55歲以上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以及失能身心障礙者,若想要進一步申請長照服務,也可以致電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窗口(可參見https://1966.gov.tw/LTC/cp-6443-69944-207.html );若需要更多相關長照資訊,也可以參見衛生福利部的長期照顧專區( https://reurl.cc/0dAAj9 )。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數位發展部https://www.gov.tw/News_Content_26_505332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數位發展部https://www.gov.tw/News_Content_26_505332
 
另外,為了減輕中低收入家庭在照顧重度失能老人方面的經濟負擔,政府每月提供5,000元的特別照顧津貼,至2023年已補助5,406人次。針對獨居老人的需求,政府增設了24小時緊急救援服務,並成立「失蹤老人協尋中心」,協助家屬尋找走失的老人。此外,政府另設立了老人諮詢服務中心及0800-228585「老朋友專線」,2023年平均每月通話量達767通。為提升服務品質,政府持續輔導老人福利機構,並鼓勵多元經營,至2023年底,已立案的老人福利機構數量已達1,057家。
 

老人福利相關的社會參與和措施


根據老人福利法條第25-28條,政府應透過各項交通優惠、教育措施以及連結民間資源以提升高齡者的社會參與程度。為鼓勵地方政府與社區團體合作,目前在全國共設置4,830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服務及健康促進活動等多元服務。此外,政府也補助民間團體辦理長青學苑及其他老人福利活動,2023年獲得獎助的案件達449案。除此之外,教育部也積極推動高齡者學習和社會參與,鼓勵各級政府和民間單位成立樂齡學習中心和樂齡大學,相關資訊可參見教育部的樂齡學習網(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而為鼓勵老人參與戶外活動,政府也提供搭乘國內大眾運輸優惠,如一卡通和悠遊卡敬老卡,給予每月固定點數的捷運、公車或客運等交通優惠服務,此外也提供長者使用康樂場所的半價優待。以老人活動中心為例,目前國內已設置336所,並補助16個縣市政府購置18部多功能巡迴服務專車,以便提供高齡者就近的健康諮詢及休閒文康活動,截至2023年共辦理1,448場次,服務人次達58萬3636人,進一步資訊也可連結https://reurl.cc/OrZOlg
 

結語

 
面對我國於今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本文主要在介紹我國法制政策上對於高齡者提供的福利保障和內涵,其中以1980年實施的《老人福利法》作為主軸,加以2015年的《長期照顧服務法》進一步提供了居家、社區及機構式照顧的完整制度設計,以上述兩項法律作為主要骨幹之下,另結合行政院於2021年核定的「高齡社會白皮書」,以及教育部的「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交織設計出保障老人福利的四個面向,包括有經濟安全、健康維護、生活照顧、及社會參與,已奠定良好的政策措施和產出。面對台灣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與少子化挑戰,吾人需開始改變觀看高齡的視角,採取更發展性的觀點關注如何激發老年族群的潛能、資源和優勢,而非消極地應對和彌補老人和其家庭的失能、失落和不足。同時,政府在高齡政策上也應積極推動青銀世代交流,鼓勵跨世代間融合,以減少老年歧視,建立一個全齡皆能感到包容且尊重的社會環境,使高齡者能夠發揮其豐富的經驗、智慧與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讓每位長者都能享受到幸福的樂齡生活。





Comments


©2023 學老誌|陪你一起學老的雜誌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