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培力因應超高齡社會
- Usr Ntpu
- 4月22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文/施冰冰 國立臺北大學USR計畫專任助理

為回應臺灣超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臺北大學社科院高齡中心、社科院USR計畫,結合了北大圖書館與鳶山協會,於2024年11月8日在圖書館六樓會議室,辦理「大學責任與超高齡社會」跨校研討會,以促進各校高齡相關USR計畫相互學習交流,並探討超高齡化社會中大學的角色;會中關注的主題包含「大學角色與在地實踐」「代間學習與青銀共學」「世代協力與國際經驗」等三場。透過實體與線上直播分享九個主題,參加的學校包括有台灣海洋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東吳大學、臺北大學、致理科技大學、中正大學、高雄樹德科技大學等,三場次研討共計有現場150人次,及線上97人次共同參與。
大學角色與在地實踐

上午場次主題為「大學角色與在地實踐」,在國立臺北大學池祥麟副校長致詞後開始,由社工系林昭吟教授主持,臺北大學高齡中心主任曾敏傑教授先報告《學老誌》的社會實踐經驗,從過去教育部USR計畫種
子型3年、萌芽型3年、深耕型2年,一步一腳印的推動臺北大學城,也迎向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問題,並指出「年齡友善大學」是高等教育的方向,也是符合國際潮流的大趨勢;而大學除了知識傳承與人才培育之外,美國百餘年來公立大學負有的政策與公共任務,也印證了教育部力推大學社會責任(USR)的重要。臺北大學團隊也透過5S3E的架構,運用三個工作方法(3E):創建、服務、培力,針對五個對象(5S):學生、長者、據點、跨校、全國,交織出15個介面(內含36個方案),最終產出服務全國的《學老誌》,向全國600萬高齡人口倡議「老化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學習」;這雖是一項困難的工作,但奠基在過去的執行成果,以及校內16位老師的協助,將持續在超高齡社會到來之際,幫助高齡者成功健康學老。
接下來就是城鄉對比的大學經驗,首先由中正大學法律系施慧玲教授分享「發展『社會處方』之全球在地化制度」,施慧玲從英國「社會處方籤」如何以陪伴、信任來降低鄉村長輩的孤獨感,也談到法律系的師生可以如何服務高齡。由於嘉義縣是全台高齡化之首(22.88%高齡人口),中正大學在盤點高齡者需求時,與大林慈濟醫院的曹汶龍醫師合作,走進失智症溪口互助家庭,以共餐的方式親近在地的長者,進而了解在地長者的法律需求。因為鄉下的資源不多,但人情味很夠,所以互助家庭不靠政府的資源而獨立運作;而最常見的就是幫助長輩立遺囑,減少分財產的爭訟,或是為長者圓夢等等,而這部分也是大學法律系可以支援之處。
接下來由北醫大高齡健康暨長照學系副教授邱惠鈴分享「友善社會、生活賦能:都會區的社會實踐」,台北市是次於嘉義縣,全國老化第二名(22.67%的高齡人口),而信義區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僅次於萬華區居台北市第二名,高齡人口即占全區之24.46%,因此在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服務時,開始與里長合作,讓學生有實習的場域來學習高齡照護。因為都會區的資源很豐富,學員流動性很高,人情也比較淡薄,要花很多的時間跟力氣才能把長輩串在一起,跟鄉村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因為有了USR計畫,讓有心的老師透過課程,帶著學生有實習的場域以及服務的機會,減少都會區長者的孤獨感,也呼應了「社會處方籤」的精神。
代間學習與青銀共學

下午場次為「代間學習與青銀共學」,由臺北大學社工系劉素芬助理教授主持,邀請到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系陳毓璟教授分享「青銀共創偏鄉社區」,探討代間學習以及社區高齡健康促進。他們選擇了嘉義山區中埔鄉的灣潭社區、石硦村藤寮仔社區,因為山區常常有天災,也造就了居民堅韌的個性。陳毓璟表示,計畫將資源帶入偏鄉,最重要是幫助偏鄉可以自立跟永續,因此計畫團隊希望培力在地,讓社區有能量照顧高齡者,也鼓勵年輕人返鄉服務,彼此互助共生。為此學生也發起「菜一起Veneration」運動,為在地小農賣菜,讓世代融合,也透過食農教育重新連結城鄉;學生畢業後也留在當地,開「拾間文化」無菜單料理餐廳,以餐廳為基地,使用在地蔬食辦理青銀共創及食農教育的課程,培育人才推動在地創生。
接下來由樹德科技大學社工系徐國慶副教授報告「青銀共創模式與社區照顧人才培育的執行成效」,從社工系的角度盤點在地高齡需求,並且透過校級結合各科系,以不同科系的專長,為在地長者辦理特色照顧方案。例如「青銀古著創意設計時尚秀」,跨科系整合藝術管理與經紀系、社工系、流行設計系,為長輩設計衣服走台步提升自信;另也辦理青銀街舞活力秀,讓學生跟長輩一起跳街舞,並在校內成立「青銀共創實驗基地」,讓青銀有對話的機會,也可以創造更多合作的可能。
最後東吳大學心理系汪曼穎教授分享「北投新韌齡生活圈」的經驗,老化是一個「失去」與展現「韌性」的過程,失去經濟、社會關係、空巢、健康等,當面對這些挑戰時,可以展現出韌性重新調適人生議題與方向,若調適不佳,則會出現高齡憂鬱的症狀。因此該計畫帶領學生與八頭里仁協會、北投社區合作,辦理「韌齡學院」透過運動課程、五色鳥頻道(身心健康知識影片)、「散步好朋友」聊天機器人等工具,幫助長者提升幸福感;並透過「北投社區教練基地」,鼓勵長者擔任導覽志工,為國際學生介紹在地特色遊程等。一般學生並不了解中高齡的人,甚至會排斥,而年齡多元化校園能減少年齡歧視,但需要在課程中設計,引入中高齡的議題,才能讓青銀互動。計畫也對青銀做了前後測分析,發現中高齡者顯著增加對身心健康的自主性、幸福感等正向態度;而學生則減少了對長者年齡的刻板印象,也提升對中高齡產業的態度,有助於跨齡共融。
世代協力與國際經驗

Comments